gzhao 发表于 2008-6-7 08:27

端阳节究竟该做些什么

徐晋如


今年端阳节第一次成为法定假日。然而,与传统文化脱节了太久的我们,竟然不知道这三天假究竟该如何度过。
  我的一位研究现当代文学的好友,是海外名校的博士,照说对这种传统节日会不感冒,然而前天他竟满腔愤懑地给我发来短信:“端午节竟然变成粽子节,可悲可叹!”我一想也是,或许因为他有长年海外的经历,才尤其渴望能获得传统文化的沾溉吧。
  我不由得想:让端阳节成为法定假日,本是有关方面重视传统文化的表示,然而如果仅止于此,端阳或许只是意味着多休息一天,意味着可以去郊外踏青——换言之,就把古代人在清明时干的活也克隆到端阳了。
  我的家乡,每到端阳时,会去水边采艾蒿、菖蒲,艾蒿插在门上辟邪,菖蒲则用来做酱油。由于是水乡,每年我们那儿还会有赛龙舟的活动。而在古代,即算你不是民俗学家,总该看过《白蛇传》,知道白蛇正是因为端阳日误饮了雄黄酒,而原形毕露的。
  而古代的女子,在端阳日,会在臂上缠上彩缕。宋吴文英词:
  榴花依旧照眼。愁褪红丝腕。梦绕烟江路,汀菰绿薰风晚。年少惊送远。吴蚕老、恨绪萦抽茧。 旅情懒。扁舟系处,青帘浊酒须换。一番重午,旋买香蒲浮盏。新月湖光荡素练。人散。红衣香在南岸。
  即以端阳日浓重的色彩,映托心中化不开的浓愁。
  端阳俗传为纪念屈子。其实我认为臂缠彩缕是吴地的风俗。古书载吴人断发纹身,臂缠彩缕,或为吴人纹身习俗之遗,后来流行全国。而以粽子是祭屈子,则是史有明文的事。
  2006年,甘棠诗社与陶然亭公园合作,举办过一次祭屈活动,我写了祭文,辞曰:
  维孔诞二五五七年五月甲午初五日庚申,陶然亭公园、甘棠古典研习社诸子,思骚人之悱恻,仰斯子之修德,遂临沧浪之水,集浸月之亭,并置芳薰旨酒,清讴楚奏,敬祭故楚三闾大夫屈君之灵。
  夫原以楚之同姓,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乃一见嫉于上官大夫,谋复折于张仪、靳尚。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忧愁幽思,作为离骚。体兼风雅,辞微文约。太史公所谓推其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惟原生丁姬周之末绪,诸侯纷纭而有问鼎之志。竞时相逐之辈,咸游乎僭主之廷,思谋一用。太史公已启疑曰:“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其说是矣。然曲儒贱士,苏张之徒,或可夷然行之;屈子世为楚臣,性爱芳洁,怀瑾握瑜,岂改其初度者乎?故君虽为怀、顷,而自放陵阳,披蓁茹草,犹不忘郢之魏阙也。至其牢愁郁积之思,耿介不平之气,尤塞满江潭泽畔,足令地愁天惨。此所以千秋万载,而为人思羡也。
  因念人生天地间,风露衣食,莫一而非天地所赐,其所以得与天地并为三才者,岂非以有情乎?传有之:“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情谓之德,坚芳激越之情,九死不悔,乃名至德。沛然乎天地之间,莫可与京者也。后世诗人,或名诗仙,或名诗圣,而于三闾,终无能名之者,岂以其诗中之至人,人中之至德者欤?于是进辞曰:
  萧艾遍地,蕙兰萎绝。惟世不臧,彭咸遗泽。玉笥何高,阆风安陟。尔何为者,苏世独立。歌则山鬼,呵则古壁。远游所馔,桂膏柏实。荃不察情,终无磨折。九死未悔,赋情芳洁。宁赴常流,以为安宅。鬻熊不祀,三闾永绩。千古骚魂,犹时仿佛。
  屈子精神,万古不磨,故端阳节又有诗人节的称谓。我想,以后有条件的地方,是否每年端阳,都可以搞一个诗会,甚至可以汉服祭屈,一个民族,如果能把诗歌看得很高,这个民族就会大有希望。而一般的人,是否可以选择在端阳这一天,读上几段古典诗词,离骚、九歌、李白、杜甫、姜夔、吴文英,都好,在读诗的过程中培养对传统的敬爱之情。

花开叶散 发表于 2008-6-7 18:39

屈子精神,万古不磨,故端阳节又有诗人节的称谓。

花开叶散 发表于 2008-6-7 18:39

:D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端阳节究竟该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