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天雪 发表于 2007-7-24 23:12

管理小故事精髓若干例

什么是管理,用通俗的话来说,管理就是你不做事,让别人做事,让别人去做你自己想做的事情,怎么样让别人去做,并且别人愿意去做。

不要“吓”我
    《庄子》里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战国时,惠施在魏国当相国,庄周跑去要与他会面。惠施听人说,庄周这次来魏国的目的,是想取他相国之位而代之,所以十分紧张,命令官兵在都城搜捕了三天三夜,但还没抓到庄周。正当惠施坐立不安而又无可奈何之时,庄周却自己找上门来了,还对他讲了一个故事,“南方有一种鸟,从南海出发,飞到了北海。不是梧桐树它不会栖身,不是仙果它不会吃,不是清冽的甘泉它不会喝。猫头鹰弄到了一只死了好几天,身体都腐朽了的老鼠,正巧该鸟飞过,猫头鹰抬头看见了,以为这只鸟想吃它的老鼠,于是发出惊叫:吓!现在,你难道也要用魏国来吓我吗?”
  在我们现代社会,像惠施与猫头鹰这样,“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人其实是大有人在的。比如,有的人害怕有才能的人调入自己的单位或部门,担心自己的地位保不住,被人取而代之,于是想方设法要去整这个人。
  其实,这里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现在是竞争的时代,巨石尚且压不住雨后春笋冒尖,你即使百般阻挠,能阻止新苗不脱颖而出吗?二是你现在的位子,在你眼里是宝座,人家是不是稀罕呢?
  所以,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不是要处心积虑地去压制你的属下,而是要想方设法,怎么让这些比你更优秀的人为你效忠。当然,在你海纳百川,择贤用人的同时,也不要忘了自身的学习与完善。
  纵使千鸟掠过,我自岿然不动。
  能把别人优点变成自己优点的人,一定能成为无往不胜的老大。
三只鹦鹉
   
    一个人去买鹦鹉,看到一只鹦鹉前标:此鹦鹉会两门语言,售价二百元。另一只鹦鹉前则标道:此鹦鹉会四门语言,售价四百元。该买哪只呢?两只都毛色光鲜,非常灵活可爱。这人转啊转,拿不定主意。结果突然发现一只老掉了牙的鹦鹉,毛色暗淡散乱,标价八百元。这人赶紧将老板叫来:这只鹦鹉是不是会说八门语言?店主说:不。这人奇怪了:那为什么又老又丑,又没有能力,会值这个数呢?店主回答:因为另外两只鹦鹉叫这只鹦鹉老板。
  印象中的优秀管理者好像一定要是能力非常全面的人,其实不然,真正的领导人,不一定自己能力有多强,只要懂信任,懂放权,懂珍惜,懂择,管理并团结自己的下级,就能更好地利用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的人,从而自身的价值也通过他们得到了提升。相反许多能力非常强的人却因为过于完美主义,事必躬亲,什么人都不如自己,最后只能做最好的攻关人员,销售代表,成不了优秀的领导人。
    管理就是你不做事,让人做事,让别人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怎么样让别人去做,并且别人愿意去做。
令出必行
   《左传》记载:孙武去见吴王阖闾,与他谈论带兵打仗之事,说得头头是道。吴王心想,“纸上谈兵管什么用,让我来考考他。”便出了个难题,让孙武替他训练姬妃宫女。孙武挑选了一百个宫女,让吴王的两个宠姬担任队长。
  孙武将列队训练的要领讲得清清楚楚,但正式喊口令时,这些女人笑作一堆,乱作一团,谁也不听他的。孙武再次讲解了要领,并要两个队长以身作则。但他一喊口令,宫女们还是满不在乎,两个当队长的宠姬更是笑弯了腰。孙武严厉地说道:“这里是演武场,不是王宫;你们现在是军人,不是宫女;我的口令就是军令,不是玩笑。你们不按口令训练,两个队长带头不听指挥,这就是公然违反军法,理当斩首!”说完,便叫武士将两个宠姬杀了。
  场上顿时肃静,宫女们吓得谁也不敢出声,当孙武再喊口令时,她们步调整齐,动作划一,真正成了训练有素的军人。孙武派人请吴王来检阅,吴王正为失去两个宠姬而宛惜,没有心思来看宫女训练,只是派人告诉孙武:“先生的带兵之道我已领教,由你指挥的军队一定纪律严明,能打胜仗。”孙武没有说什么废话,而是从立信出发,换得了军纪森严、令出必行的效果。
  做人难,做个优秀的管理人才更难。特别是担任管理职务的中层干部,往往会遇到孙武这样的问题,制定一些政策出来在推行的时候却因为触及了一些人的旧有利益而无法施展。这些人或者是比自己职位更高,或者有很多自己开罪不起的背景,他们形成的阻碍会让你进退两难。
  正所谓“慈不掌兵”,管理者就应该坚持正确的原则,虽然推行的结果可能是得罪一些高层人士导致自己的职位不保,但如果你的政策推行不下去那你的前途同样玩完。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机会成本,它所运用的就是经济学最常用的一种理论:博弈论。其实只要你真正是客观公正地执行政策,而不是过多纠缠于自己的私利,你成功的机会还是很大的。
  作战之计已定便执行,决定发兵便马上行动;将帅不需怀疑计划,士兵也不需乱想心疑。
扁鹊三兄弟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医术最好呢?”
    扁鹊回答说:“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说:“我大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里的人才知道。我二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刚刚发作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只在我们的村子里才小有名气。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看见的都是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他们以为我的医术最高明,因此名气响遍全国。”
  文王连连点头称道:“你说得好极了。”
  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大多数的事业经营者均未能体会到这一点,等到错误的决策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才寻求弥补。弥补得好,当然是声名鹊起,但更多的时候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对企业高级领导来说,最重要的才能莫过于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而这种特殊才能将是电脑永远无法取代的。
木桶的容量
    管理学中有个木桶原理:一个木桶由许多块木板组成,如果组成木桶的这些木板长短不一,那么这个木桶的最大容量不取决于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一个企业好比一个大木桶,除非这个企业人浮于事,否则每一个员工都是组成这个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块木板。这个企业的最大竞争力往往不只取决于某几个人的超群和突出,更取决于它的整体状况,取决于它是否存在某些突出的薄弱环节。
  而员工则好比是木桶的桶底,这个桶底是由员工的人文素养及他所掌握的各项专业知识和技能构成的。如果桶底不是坚固无缺的,那么当木桶的容量随着木板的加长而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桶底便开始泄露,严重的情况下桶底会开裂甚至会脱落而令木桶整个崩溃。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力资源优势正在替代传统的物质资源优势,“以人为本”已逐渐成为企业的共识,人文因素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整体竞争力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企业员工,特别是企业中高层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越来越需要具备必要的人文素养。可由于我国文理分科以及应试教育的缺陷,经我国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大多数人的桶底是薄弱的。传统学历教育没有给我们造就一个好的桶底,那么企业就很有必要在企业员工培训时补上这一课。
  企业的“木桶”容量要增大,员工的培训就必不可少。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能让团队不间断地学习,就是一个好的领导者。
  长远来看,唯一能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你的组织有能力比对手学习得更快。没有一种外力能抢走你这个优势。任何人想模仿你,在他们模仿中,你又超越他一大步了。
 
动物园的骆驼
    在动物园里的小骆驼问妈妈:“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的睫毛那么的长?”骆妈妈说:“当风沙来的时候,长长的睫毛可以让我们在风暴中都能看得到方向。”小骆驼又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的背那么驼,丑死了!”骆驼妈妈说:“这个叫驼峰,可以帮我们储存大量的水和养分,让我们能在沙漠里耐受十几天的无水无食条件。”小骆驼又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的脚掌那么厚?”
  骆驼妈妈说:“那可以让我们重重的身子不至于陷在软软的沙子里,便于长途跋涉啊。”小骆驼高兴坏了:“哗,原来我们这么有用啊!!可是妈妈,为什么我们还在动物园里,不去沙漠远足呢?”
  无可质疑,每个人的潜能都是无限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到一个能充分发挥潜能的舞台。好的管理者就是能为每一个员工提供这个合适的舞台的人,我们需要细心观察,找到每一个员工的特长,并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舞台。
一个好领导不一定是业务能力最强的人,但他一定是个懂得惜才、用才的人。
两熊赛蜜
    黑熊和棕熊喜食蜂蜜,都以养蜂为生。它们各有一个蜂箱,养着同样多的蜜蜂。有一天,它们决定比赛看谁的蜜蜂产的蜜多。
  黑熊想,蜜的产量取决于蜜蜂每天对花的“访问量”。于是它买来了一套昂贵的测量蜜蜂访问量的绩效管理系统。在它看来,蜜蜂所接触的花的数量就是其工作量。每过完一个季度,黑熊就公布每只蜜蜂的工作量;同时,黑熊还设立了奖项,奖励访问量最高的蜜蜂。但它从不告诉蜜蜂们它是在与棕熊比赛,它只是让它的蜜蜂比赛访问量。
  棕熊与黑熊想得不一样。它认为蜜蜂能产多少蜜,关键在于它们每天采回多少花蜜--花蜜越多,酿的蜂蜜也越多。于是它直截了当告诉众蜜蜂:它在和黑熊比赛看谁产的蜜多。它花了不多的钱买了一套绩效管理系统,测量每只蜜蜂每天采回花蜜的数量和整个蜂箱每天酿出蜂蜜的数量,并把测量结果张榜公布。它也设立了一套奖励制度,重奖当月采花蜜最多的蜜蜂。如果一个月的蜜蜂总产量高于上个月,那么所有蜜蜂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奖励。
   
    一年过去了,两只熊查看比赛结果,黑熊的蜂蜜不及棕熊的一半。
   
    黑熊的评估体系很精确,但它评估的绩效与最终的绩效并不直接相关。黑熊的蜜蜂为尽可能提高访问量,都不采太多的花蜜,因为采的花蜜越多,飞起来就越慢,每天的访问量就越少。另外,黑熊本来是为了让蜜蜂搜集更多的信息才让它们竞争,由于奖励范围太小,为搜集更多信息的竞争变成了相互封锁信息。蜜蜂之间竞争的压力太大,一只蜜蜂即使获得了很有价值的信息,比如某个地方有一片巨大的槐树林,它也不愿将此信息与其他蜜蜂分享。
  而棕熊的蜜蜂则不一样,因为它不限于奖励一只蜜蜂,为了采集到更多的花蜜,蜜蜂相互合作,嗅觉灵敏、飞得快的蜜蜂负责打探哪儿的花最多最好,然后回来告诉力气大的蜜蜂一齐到那儿去采集花蜜,剩下的蜜蜂负责贮存采集回的花蜜,将其酿成蜂蜜。虽然采集花蜜多的能得到最多的奖励,但其他蜜蜂也能捞到部分好处,因此蜜蜂之间远没有到人人自危相互拆台的地步。
  激励是手段,激励员工之间竞争固然必要,但相比之下,激发起所有员工的团队精神尤显突出。
  绩效评估是专注于活动,还是专注于最终成果,管理者须细细思量。
由于乐队指挥者的指挥才能不同,乐队也会作出不同的反响:或者演奏得杂乱无章,或者表现出激情与才华。
齐景公射箭
    春秋时,齐景公自从宰相晏婴死了之后,一直没有人当面指责他的过失,因此心中感到很苦闷。
  有一天,齐景公欢宴文武百官,席散后,一起到广场上射箭取乐。每当齐景公射一支箭,即使没有射中箭鹊的中心,文武百官都高声喝彩:“好呀!妙呀!”“真是箭法如神,举世无双。”
  事后,齐景公把这件事情对他的臣子弦章说了一番。弦章对景公说:“这件事情不能全怪那些臣子,古人有话说:上行而后下效,国王喜欢吃什么,群臣也就喜欢吃什么;国王喜欢穿什么,群臣也就喜欢穿什么;国王喜欢人家奉承,自然,群臣也就常向大王奉承了。”
  景公听了弦章的话,认为弦章的话很有道理,就派侍从赏给弦章许多珍贵的东西。弦章看了摇摇头,说:“那些奉承大王的人,正是为了要多得一点赏赐,如果我受了这些赏赐,岂不是也成了卑鄙的小人了!”他说什么也不接受这些珍贵的东西。
  领导者喜欢怎么做,下面的人便也跟着怎么做。在我们的现实社会里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事不是屡见不鲜吗?例如一家公司的主持人经常在外吃喝玩乐,不理业务,他的下属也跟着不务正事。所以,如果你想做一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你一定要认清自己的恶习,然后坚决改掉它,不能让这些恶习成为下属模仿的方向。
  当所有的人都告诉你有多伟大时,这也就是你最容易受伤的时候。
以贱为本
    现在一般都认为中国古代的帝王总是自称“孤”、“寡”是他们为了表示天下唯我独尊,舍我其谁的“天子”的气势,其实这只是一个方面。《老子》认为,天没有清静恐怕就要破灭,地没有安宁恐怕就要倾覆,河谷没有满盈就可能干涸,而如果帝王不重视自己的高贵地位就要垮台。贵,必须要以“贱”为根本;高,必须以“下”为基础。这其实也是帝王自称为孤寡的原因之一。
  根据《次柳氏旧闻》,曾经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唐肃宗在当太子的时候有一天陪着唐玄宗一起进餐。餐桌上摆满了各种佳肴,其中有一盘羊腿,唐玄宗就让太子去割羊肉。太子割完羊肉后,见手上都是油污,便顺手拿起一张面饼擦手。唐玄宗眼睛直盯着他的脸,露出不高兴的神色。太子擦完手,慢慢地把饼送到嘴边,有滋有味地把饼吃掉了。这时唐玄宗转怒为喜,对太子说:“人就应该这样……”
  唐玄宗贵为天子,却能爱惜粮食,是很不容易的。当他看到太子以面饼擦手时,就很恼火,以为太子是在糟蹋粮食;当又看到太子从容地将擦过手的面饼吃掉时,又转怒为喜,认为太子和自己一样,能“以贱为本”。
  现代有很多领导,在走上领导岗位以前,总是兢兢业业,勤俭持家,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同事极为客气尊重,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但当他自认为在领导的位置上坐稳以后,就慢慢开始体恤不到自己手下员工的疾苦,不能或者不愿真正地去了解他们的工作与生活,开始变得高高在上,大肆挥霍。在中国,自古以来官本位思想一直制约着很多人,这使人们在掌握了权力以后总会不知不觉从心里产生一种自满情绪,只看到前面的似锦前程,却忘了脚下铺路的碎石。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掌握权利之柄,更要重视底层民众,这也是管理好一个团队必须具有的素质和才能。
  当一个人或一个企业认为他们很成功时,也正是他们“瓦匠吃中饭--走下坡路”的时候了。
纠正君过
    春秋时代,当了30年齐国大臣的晏婴,是位著名的政治家。《左传》中,颇多晏婴的记载,比如说,晏婴经常劝齐景公要爱民,但齐景公却总是扰民。
  有一次,齐景公强令民工造大台,闹得齐国民不聊生,众百姓苦不堪言。正巧晏婴出使回来目睹了这一情景,他马上进言齐景公不要造台,齐景公总算同意了。晏婴却不急于回家,而是立即赶到工地,催促民工抓紧干活,稍有懈怠,就以鞭子抽打。晏婴骂累了、打累了,这才回家。他刚离开工地,齐景公的传令官就到了,下令停止施工,民工解散,可以回去和家人团聚了。民工一听此令,齐声欢呼,好像遇到大赦一般,高高兴兴地赶回家去了。
  晏婴这样做,是故意把“贤名”让给君王,把“恶名”留给自己。孔子对他大为欣赏,说他既纠正了君王的过失,又使百姓感受到了君王的仁义。
  人无完人,不管做到多高职位的人,他总有出错的时候。聪明的下属这时候就会为挽回上司的名声而不遗余力。如果犯错的是公司,这样做的结果可能就是保全了公司对外的良好形象,对上司也好,对自己也好,甚至对整个团队的成员来说都是有极大的好处的;于私上司会非常感激你的牺牲,总会找机会投桃报李的。在管理中总充满这样的矛盾,看似付出了很多,实际你收获的更多。
  而作为领导者呢?虽然你有个好下属但是也要尽量避免自己犯错误啊,要不然对外的形象虽然保住了,但是对内却留下了疤痕。一个人的思想总是有局限的,在做决定特别是重大的决定的时候,一个考虑不周就可能出事儿。所以一定要集思广益,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一个有效的决策机制,实行民主决策,明智决策。
  每个人都难免有犯错的时候,巧妙地让别人从尴尬中走出来,是高超的学问,是一种机变的本领。
 
风险诱惑
    主人外出,召来三个仆人,按他们不同才干分配银子:A五千、B两千、C一千。主人走后,A、B二人用所得银子做生意,分别赚了五千、两千,C仆人胆小慎微,为显示对主人的忠诚,将一千两银子埋了起来。主人回来后,对A、B二人赞赏有嘉,说:“好,我要把许多事派你们管理,让你们享受主人的欢乐。”对C仆人,斥其懒惰与胆怯,逐出门外,并将一千两银子奖赏给已拥有一万两银子的那位仆人。
  现代企业需要的不仅是忠实,更渴求胆识!畏手畏脚,从不冒险的企业家顶多维持不亏本的境地,而取得卓越成功的通常皆是有胆有识,敢冒风险的人。
  风险和利益的大小是成正比的。如果风险小,许多人都会去追求这种机会,因此利益也不会很大。如果风险大,许多人就会望而却步,所以能得到的利益也就大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风险才有利益。可以说,利益就是对人们所承担的风险的相应补偿。
  有风险才有诱惑,没有风险的社会,就没有成果而言。
厨房失火
    有位客人到某人家里作客,看见主人家厨房的灶上烟囱是直的,旁边又有很多木材。
    客人告诉主人说:“烟囱要改曲,木材须移去,否则将来可能会导致厨房火灾。”主人听了不以为然,没有做任何表示。
  不久主人家厨房果然失火,四周的邻居赶紧跑来救火,最后火被扑灭了,于是主人烹羊宰牛,宴请四邻,以酬谢他们救火的功劳,但是并没有请当初建议他将木材移走,烟囱改曲的客人。
  有人对主人说:“如果当初你听了那位先生的话,今天也不用准备筵席了,而且没有火灾的损失,现在论功行赏,原先给你建议的人没有被感恩,而救火的人却是座上客,真是很奇怪的事呢!”
  主人顿时省悟,赶紧去邀请当初给予建议的那位客人来吃酒。
   一般人认为,足以摆平或解决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棘手问题的人,就是优秀的管理者,其实这是有待商榷的。俗话说:“预防重于治疗”,能防患于未然之前,更胜于治乱于已成之后。由此观之,企业问题的预防者,其实是优于企业问题的解决者。
  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也许是最有危险的生活方式。因为习惯了的东西很难改变,而当你觉醒时,往往是回天乏术了。
 
飞不出瓶口的蜜蜂
    如果你把六只蜜蜂和同样多只苍蝇装进一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瓶子平放,让瓶底朝着窗户,会发生什么情况?
  你会看到,蜜蜂不停地想在瓶底上找到出口,一直到它们力竭倒毙或饿死;而苍蝇则会在不到两分钟之内,穿过另一端的瓶颈逃逸一空--事实上,正是由于蜜蜂对光亮的喜爱,由于它们的智力,蜜蜂才灭亡了。
  蜜蜂以为,囚室的出口必然在光线最明亮的地方;它们不停地重复着这种合乎逻辑的行动。对蜜蜂来说,玻璃是一种超自然的神秘之物,它们在自然界中从没遇到过这种突然不可穿透的大气层;而它们的智力越高,这种奇怪的障碍就越显得无法接受和不可理解。
  那些愚蠢的苍蝇则对事物的逻辑毫不留意,全然不顾亮光的吸引,四下乱飞,结果误打误撞地碰上了好运气;这些头脑简单者总是在智者消亡的地方顺利得救。因此,苍蝇得以最终发现那个正中下怀的出口,并因此获得自由和新生。
  企业应该意识到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当每人都遵循规则时,创造力便会窒息。这里的规则也就是瓶中蜜蜂所坚守的“逻辑”,而坚守的结局是死亡。
  企业生存的环境可能突然从正常状态变得不可预期、不可想象、不可理解,企业中的“蜜蜂”们随时会撞上无法理喻的“玻璃之墙”。领导者的工作就是赋予这种变化以合理性,并找出带领企业走出危机的办法。
  如果你想成为非常成功的公司,必须有全新的思维。这个世界变化太大,我们需要张开双臂,全身心地投入这一时代,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里,我们要加快速度前进。
  只有努力创新,才会有前途,墨守成规或一味模仿他人,到最后一定会失败。

花开叶散 发表于 2007-7-25 00:06

只有努力创新,才会有前途,墨守成规或一味模仿他人,到最后一定会失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管理小故事精髓若干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