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最容易犯的一个极大错误
北行剑客前几日,和朋友Z一起吃饭,发现本来性格开朗的他总是低头不语,一杯一杯地喝闷酒。反复问了好几次,他才借着酒劲倒出的一肚子苦水。他说,最近家里发生的一些事,让他伤透了脑筋。以至于都不敢接电话,不愿意回家。
朋友Z为之大伤脑筋的事,说起来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是这样的。Z来自于农村,大学毕业后,在一个很不错的外企公司工作,收入自然也很可观。在他老家亲戚的眼里,Z算得上大款了。于是,亲戚们隔三差五,好像商量好了似的,挨个前来向他借钱。今天大姨说家里要盖房,借五千。明天二姑说儿子上学费用没凑够,要借三千。过不了几日,三舅又说三舅妈生病住院了,需要借几千块钱救急。后来,甚至一些八杆子打不着的亲戚,也都摸上门来,以种种理由提出借钱。时间一长,借钱的人一多,Z顶不住了。Z说,咱也不是开银行的啊。就是开银行,也扛不住这一大家子排着队地来借钱。不借吧,三亲六戚的,面子上过不去。借吧,自己确实也没有那个能力。再说了,自己也是工薪族,自己买房子、买车子都等着花钱呢。都把钱错出去了,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还上,迟早也得被亲戚们给和谐穷了。为借钱的事,夫妻俩也没少干仗,甚至好几次大打出手,几乎到了感情破裂的边缘。
我对Z说,自己不愿意借,为什么不直接和上门来的亲戚们讲清楚啊!Z很无奈,叹了口气,说,开始是不好意思张这个嘴。都是实在亲戚,人家有困难,咱又有这个能力,能帮一把就帮一把吧。但到后来,不是不好意思说,而是根本不能说了。
为什么?我似乎不太明白。Z说,开始的时候,借钱给亲戚倒还能落个好名声。到了后来,亲戚们好像都觉得我该他们似的,来了就狮子大张口,借了也只是客气一下,不借则就咸话淡话一大堆。说有钱借给姨家的人,怎么就没钱借给姑家的人啦,不借,明摆着是势利眼,瞧不起人嘛!你听听,我公司好收入高,好心救济一下亲戚,倒惹了一身的不是。Z还说,这种势头发展以后,原本不打算借钱的亲戚也开始心里不平衡了,变着法地也来借钱,好像不借白不借似的。现在,我根本不敢回家,生怕一到家又碰到一位坐在家里等着借钱的亲戚。
我很同情Z。他所遇到的这种情况在生活中确实也并不鲜见。我的另一位朋友L,情况更为典型。他成家立业后,为了感恩,经常接济家在农村的父母。开始,一家人为他的大方很高兴,也很感激他。但时间一长,味道变了。他再给钱,父母就觉得理所当然了。以至于到现在,父母了为给他的妹妹买房子、搞装修,也想着法地跟他要钱。稍有迟疑不痛快,父母便会数落他,给他脸色看。后来,L感慨地说,原先没钱那会,一家人和和气气的,关系特别融洽,现在有点钱了,反而搞得一家人都生份起来了。
用金钱来衡量亲情,是生活中容易犯的一个极大错误。事实上,人们也确实很难把亲情和金钱分得那么仔细。但必须谨记一个原则,就是需要自己用金钱去体现亲情时,必须量力而行,适可而止。在自己有能力地情况下,对有困难的亲戚慷慨相助,从来就是一种美德。但这种美德,却不能单靠金钱来维持。对自己实在没法做到的事情,必须学会拒绝。这样做,可能当时情面上不好看,和亲戚的关系可能会受到影响。但不拒绝硬扛着,万一处理不好,却有可能导致亲人成仇人。电视剧《双面胶》,其实讲的就是类似这样的故事。一个好端端的家庭,就是因为没有理性地处理好亲情和金钱的关系,最终落了个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剧结局。
有时候,过度地帮忙,也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前几个月,一位邻居大妈来找我,托我帮助她的外甥女换个工作。因为她外甥女所在单位的一位处长是我朋友,打了个电话,这事很快办成了。她外甥女看到这么简单地换到了她梦寐以求的岗位,感觉自己有了“后台”,做事不再那么勤快,和人相处也傲慢多了。于是,麻烦接踵而来。因为和主管处不好关系,来找我帮忙搓合。因为涨工资的名单里没她,又来找我去问问。前几天,又因为旷工要被处罚,还是来找我给她去说情。三来四去的,搞得我晕头转向,似乎卷入了一个漩涡,难以自拔。后来,等大妈再来找我的时候,我很严肃认真地说,外甥生的事就到此为止吧。师傅领在门,修行在个人。一切关系需要她自己处,一切努力需要她自己付。别人帮忙只能帮一时,不能帮一世。拒绝之后,大妈再也没有因为外甥女的事找过我。但问题却解决了。她外甥女看到自己没了“靠山”,反而用心起来,工作上起色很大。没人帮忙的她,或许再也不需要人帮忙了。
所以,当我们有时因为情为钱所困,有时因为钱为情所惑的时候,不妨鼓起勇气,当面说一声“对不起,我帮不了这个忙。”只有解脱自己,才有可能给别人再大的帮助。 有时情面很难推却啊:haha: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