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读书是奢侈生活
当下即净土如果一定要把自己的物品压缩到100件以内,面临的最困难选择可能是书。
和许多略微上过一点学的人一样,在身边(尤其是老家)的一些老人眼里,我勉强算个“读书人”,加上自己的职业基本上是卖文为生,书就不能不成为必要的装点。必要到什么程度?我想大概与内裤相当。
其实,读不读书,读了多少书,只有自己知道,却不敢对外人说,生怕被人耻笑为不学无术和不入流。
读书有多么重要?记得有一位我很欣赏的学者曾经表示:如果把他一个人扔到月球上,而只能带一件东西,那肯定是书;如果注定他不能读书,无论在什么环境里,他的唯一选择就是自杀。由此可见,在真正的读书人眼里,书其实远比内裤重要得多。
我由衷地敬重那些读书多的人。到目前为止,我看过的最多私人藏书,是在天安门附近一位当代最知名的理论家的书房,共有6万多册,分门别类,整齐地摆放在十多个大书架上,分明就是一个图书馆。更难得的是,几乎任意翻开一本书,都能随处看到精读过的痕迹,令人叹为观止。
相对而言,觉得自己读书或者与别人谈读书,完全就是装点门面,无非要借此表达自己是有内裤的,又很类似自己屡戒不成的抽烟恶习——并不能增加幸福指数,只能缓解精神的空虚。
果真到这份上,书就不像梭罗说的是奢侈品,而更接近于必需品了。之所以精简图书最为困难,道理就在此地。要想过“100件物品”的简约生活,必须很奢侈地把书这一必需品尽量扔掉。
话说回来,其实我早已觉得,不管扔掉多少书,都大致不会有什么损失,正如面对其他许许多多所谓的必需品一样。说得绝情一点:如果死亡是每个人的必需品,那么,所有东西都只能是奢侈品。而事实恰是这样。
可以当成理由说服自己的是,读书越少,就越能读透。更可以当成理由的是,相对生活本身而言,书永远是梦幻泡影、水月镜花。书是思想载体,但肯定不是思想;读书是生活方式,但肯定不是生活。
最近看了个电视片,叫《和谐拯救危机》,在里面,佛教净宗大德净空法师认为,普通大众只需读透三本书足矣,学儒者读《弟子规》,学道者读《太上感应篇》,学佛者读《佛说十善业道经》。说的正是要“少读书”的道理,正如半部《论语》可安天下,一本《圣经》可上天堂一样。
要是再结合点环保意识,印书多数时候是需要砍树的,还得增加排放,自然是越少越好。
“从来名士惟耽酒,自古英雄不读书”。敢说这话的人究竟有多少姑且不论,但至少可以证明,不读书有时候是很奢侈的生活方式。自己的脑子,自己种点花花草草,总比给别人的思想做跑马场要费点劲。据说,当年亚里士多德和弟子们散步时感叹无书可读,于是自己写了《物理学》、《诗学》、《形而上学》等书,以让人读。
如此奢侈的“不读书”方式,我等当然望尘莫及,但至少可以扔掉一些书,让自己的生活必需品更接近100件。
(原载8月12日《中国经济时报》) :funk: :D :victory: 多读书可以互相参考,读一本书如何融汇贯通?
[ 本帖最后由 梁纯 于 2008-8-23 20:54 编辑 ] 读一本书,好似坐井观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