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中国是奥运最大的收获
◆特约撰稿人 约翰·拉特里奇 每经记者 刘建辉 翻译约翰·拉特里奇(JohnRutledge)博士是美国前两届总统经济顾问,里根时代美国经济框架的主要缔造者,老布什时代的政府税收政策顾问,并历任多届总统的高级智囊。他也曾经为英国政府,爱尔兰政府和科威特政府担任过经济顾问,目前是拉特里奇资本公司董事长。北京奥运会期间,拉特里奇博士专门到北京来考察奥运对中国的影响,并应本报记者之约专门撰写下文。
世界各地的经济学家都在谈论奥运会之后,中国经济会发生什么。在几乎每一个分析中,焦点都是在消费方面。基础建设投资速度放缓怎么办?因为奥运而增加的就业机会丧失之后会怎样?广告投入是否会下降?大手花钱的外国游客回国之后呢?我相信对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不会发生”。
所有在消费上的缩减都是暂时的,很快就会被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所吸收。与之相比,奥运会在生产和增长方面产生的长期积极的影响更重要。首先,为了奥运会而增加的基础投资——例如改善交通设施及管理系统——在奥运会之后仍然会存在下去。这无疑会增加中国人的工作便利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其次,在备战奥运期间对于人力资源的大量投资,包括教育和培训,会成为一笔巨大的财富。当这些人把工作重点转移上日常工作中去的时候,他们所学的技能必然能提高工作效率。这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缓慢而持续的。
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方面不是数量上的,而是奥运会期间由于中国与外界的沟通大量增加而产生的社会资本。奥运会期间,有超过10亿的外国人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了解了中国。这种聚焦方式和以往对中国的报道大不一样。外国人有机会近距离了解中国人的个体,而不是远远地观望一个模糊的群体。另外还有一些互动发生在人与人之间,因为外国游客有机会和中国的个人交谈。而在此之前,我所看到的对中国的报道大多都是负面的,外国媒体喜欢制造噱头而不是报道现实。
奥运会期间,对中国的报道是全方位的,观众因此获得了更加丰富的认识。这对所有国家来说都是好事。在美国的电视网络对女子马拉松比赛进行报道的时候,画面自然地对准了北京的街道、公园、楼房和人。主持人问记者整个马拉松行程中什么是他最难忘的场景的时候,记者回答“当然是人”。他说,他看到一个观众站在房顶上看比赛,“我向他招手,他很友善地也向我招手。”
外界对中国以及中国人的更全面地了解,势必会对以后的中国与外界的贸易和投资等诸多方面产生推动作用。
北京奥运会对中国来说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功,我相信它将对中国经济以及中国的对外关系产生长时间的积极的影响。 :D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