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zhao 发表于 2008-10-18 12:15

诸葛亮、陶渊明、朱熹、苏东坡,是怎么读书的?

郝明义


网络上,看到有人在很热闹地讨论历史上三位名人的读书风格,比较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诸葛亮的“观其大略”,以及朱熹的“熟读精思”。
  说陶渊明“不求甚解”,典出“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
  说诸葛亮“观其大略”,典出“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三国志·诸葛亮传》)
  说朱熹“熟读精思”,典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朱子读书法》张洪)

  我不认为这种比较是有意义的,因为我不相信这三个人真的是各自只有一种读书风格。
  因为,有些书就是需要“观其大略”,有的需要“不求甚解”,有的则需要“熟读精思”。不但如此,同一本书里,有些地方读来需要“观其大略”,有些需要“不求甚解”,有些则需要“熟读精思”。更有甚者,同一本书,可能第一遍读来只能“观其大略”,第二遍“不求甚解”,第三遍才能“熟读精思”。
  因此,与其说“不求甚解”、“观其大略”、“熟读精思”是这三个人不同的风格,不如说是三种不同的方法。而我相信,这三个人一定都是对这三种方法都很精娴的。

  读书到底有什么方法?或是说,什么才是正确的读书方法?
  世界上没有正确的读书方法,只有合适的读书方法。
  懂得合适的读书方法,有几个好处。
  第一、就是知道对待什么样的书,适合用什么样的方法。
  有些书,许多甜食类的书,读来“不求甚解”即可。
  许多主食类的书,读来“观其大略”即可。
  但是读美食类的书,以及蔬果类的书,则需要用上“熟读精思”。
  “不求甚解”、“观其大略”、“熟读精思”,是享用三种不同食物的不同方法。
  读一些需要你“熟读精思”的书,你却用了“不求甚解”的方法,那是糟蹋。
  读一些只需要你“不求甚解”的书,你却用了“熟读精思”的方法,那是浪费。

  第二、可以很快地知道怎么判断一本书是哪种饮食。
  虽然我们谈了很多饮食的分类,但是如前所述,现在的饮食选择太多了。书店里,图书馆里,网络上,太多阅读选择披着各种外衣,试图吸引我们的目光。
  不谈网络,光说书店好了。以目前新书出版的速度来说,一个星期没进你常去的那家书店,你很可能就以为自己走进了一家新的书店──新书平台区上,几乎大部份的书种都更换了一遍。
  这么多书,你要购买,从何选择?
  如果你懂得交互使用“不求甚解”、“观其大略”、“熟读精思”这三种方法,可以节省你一些时间。
  遇上一本你看来还不错的书,先是随意翻阅一下,这就是“不求甚解”。
  然后,把书的封面、封底、作者介绍、作者前言、目录,从这几个部份对这本书“观其大略”。
  再来,挑一个和全书精神最呼应,也是目录或前言里作者最看重的段落,仔细地“熟读精思”个三五分钟。
  这三个步骤下来,应该足以让你判断让这本书就此留在平台上,还是你需要把它带回家了。(请参阅《不值得付出那么多时间的书》一文)
  第三、买回家,或借回家的书,知道如何享用它的精髓。
  有的书,你就坐进沙发,打开立灯,“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地读完吧。
  有的书要“观其大略”,做些笔记,放到书架上待日后查阅。
  有的书,部份“观其大略”,部份要“熟读精思”。
  有的书,则要全书“熟读精思”。一遍二遍三遍地读。
  许多思想深邃的经典,都有这个特色。由于涵盖的方面既深且广,所以不一遍二遍三遍地熟读精思,是等于最大的浪费。

  网络上没有和这三个人并陈,事实上应该列在一起的,还有一位先生,就是苏东坡,他的读书法也是超厉害的。
  有人问苏东坡,说他那么博学,一般人学不学得来。苏东坡说,可以啊。他少年时候读书,很多书都是读好几遍。像他读《汉书》,就是如此一遍又一遍。第一遍他读《汉书》,专门只读和治理之道有关的所有内容,第二遍专门研读其中的人物,第三遍官制,第四遍兵法,第五遍货财。如此,每读一遍,专门针对一个主题全面搜罗,对其他主题则视若无睹,就可以读通这个主题。多读个几遍下来,就可以每个主题都很精通了。最后,他说了一句,“若学成,八面受敌,与慕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这样的功夫学成了之后,可以八面作战也从容自如,和那些只是随意说说爱读书的人比起来,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简直是天下无敌的架势了。
  苏东坡的方法,不是拿来读八卦杂志的。这种阅读方法,第一,拿来读一般人觉得复杂又深奥,看来头都昏了的书,是最好用的;第二,拿来当主题阅读上使用,也是最好用的。(请参阅《主题阅读没那么深奥》)
  苏东坡的方法,可以称之为“八面受敌”。“八面受敌”是一种多层次的阅读。“八面受敌”的方法中,一定包含了另外几种方法的同时使用。

  读书读书,我们从小就听惯了要“用功读书”。
  “用功读书”的说法真没有错,错在我们的学校教育和考试制度下,太多人把“用功”解释为“用力”。
  用力读书,教科书上根本不值得去记的一些琐碎数据,也成了担心成为题库的可能,于是用力笔而记之,背而诵之。
  我们从很早就被破坏了阅读应该“不求甚解”、“观其大略”、“熟读精思”、“八方受敌”,四者交互使用的认识。
  “用功读书”,其实应该明白的是对待不同的书,应该用什么样不同的“功夫”──要知道所谓诸葛亮、陶渊明、朱熹、苏东坡的四套功夫,可以如何交叉运用。

  不懂得用不同的功夫来读不同的书,而只知道用力读书,就是死读书。
  死读书,就是把大脑的CPU当硬盘来用。CPU被浪费了不说,要使用起其它硬盘的时候也无从使用起。

梁纯 发表于 2008-10-18 13:26

:D :D

广龙居士 发表于 2009-2-24 20:47

:D

刘涛 发表于 2009-2-24 23:13

#04#

bairu0808 发表于 2009-2-26 21:33

:D :victory: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诸葛亮、陶渊明、朱熹、苏东坡,是怎么读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