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
悦读会》纪念改革开放特别节目--时代的阅读改革开放30年波澜壮阔,写与读的状态几经变动.
30年阅读史事实上是一个开放-沉淀-在开放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30年阅读就是一个回到正常的过程。这是一个阅读气质的回归。
改革还将继续,阅读不会止步。
深度访问数十位文学名家,与您一起回忆三十年阅读变迁
柯云路:整个社会都在阅读
改革开放之初,整个社会潮流是一种思辩的潮流,希望变化,希望中国改革,希望中国思想解放,每天都在说这儿又解放了一下,那儿又解放了一下,今天突破一个禁区,明天又突破一个禁区,思想领域和舆论界充满了不断向前赶的变化的过程,总的来讲,刚刚打开那段禁锢,十年动乱结束之后,大量的新文化随着改革开放涌进来,人们目不暇接地面对各种新的东西,所以那时候大家有一种阅读兴奋。
当时所有的阅读它都使你的思想眼界打开,和整个世界文化的最新潮流接轨,另外思想方法可能变得更灵活,更多样,角度更多,中西方文化对撞,互相渗透互相交流。在八十年代之前,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文化是比较封闭的,虽然我们也极力想去学习,但一个人读书,不是一个人的问题,是受整个周围人读书气氛的影响。那个时候谁要说这本书好,大家都会去读,国外有什么东西翻译进来,大家读,国内出来什么新作品了,大家也读,包括文学作品,当然有些作品哪怕现在看来很幼稚,但是那时候每一部作品,哪怕一篇小说出来,整个社会都在阅读。
孔庆东:八十年代我看不起读金庸的人
八十年代我周围同学读金庸的时候,我还看不起,因为我是很正统的人,我们都是读鲁迅、读托尔斯泰、读沙特,这些人读金庸、古龙,我们都看不起。一个偶然的机会,为了要了解同学的思想状况,我读了金庸,就这样被拉下水了,我认为这是好书,但是我也没有把它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金庸是九十年代的事情了,这是一个大众文化阅读的时代,真正决定我们这个时代质量的,不是鲁迅,不是沙特,因为他们太高,这个社会平均的国民素质由谁来决定的,是由金庸决定的,是由张衡水决定的,是由好莱坞决定的,是由中等档次的这些阅读这些艺术作品决定的,如果我们把这一块搞好了,才能直接地促进国家进步,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后来才开始研究金庸。
易中天:这么多的书,我先看哪一个
刚粉碎四人帮的时候,书不多,买书也不容易,那时候《毛选五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还不是每个人都能买到的,我非常荣幸地得到一套,到处炫耀,后来开始有点古典文学作品可以买了。记得那个时候,我还费老大的劲,找了很多关系走了很多后门弄到了一套《唐诗选》,后来弄到《宋词选》,那是一种非常饥渴的状态。那个时候,你只要能够买到一本新书,或者借到一本新书,欣喜若狂,比现在才票中了大奖还高兴。1978年10月我考上武汉大学,去读硕士研究生,最高兴的事情就是走进图书馆看那么多的书,这是最兴奋的一件事,因为研究生待遇高一点,可以像教师一样入库,本科生只能填条。我想起女儿三岁的时候,带她去公园,她一下子在公园门口呆住了,这么多好玩的我玩哪个?先玩什么?我就是那种感觉,这么多的书,我先看哪一个。这种感觉恐怕现在很多人没有了,也不可能有了。现在的情况是书太多了,太多了以后,就由一种没办法选择变成了不选择。不选择有两种结果,一种就是逮着什么读什么,流行什么读什么,还有一种选择就干脆不读书了。
孙甘露:阅读的物理行为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文字传播方式改变,对人的阅读是有巨大影响的。最早的报纸不像今天那么多,人们可看的书、杂志都非常有限。文学作品有两个功能,一个是文学作品给你带来艺术上的各种各样的感受和影响,还有一个就是它的传播功能。这个功能现在基本上被其他媒介所取代,要获得资讯,上网、打开电视,即时就能得到。
九十年代到两千年代,现代人的阅读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网上阅读,持续时间被压缩,你很难想象在网上四五小时看一本书,通常是以个人经验看,通常是在浏览,在不同的标题当中跳来跳去,有的甚至不点进去,这是一个现实,不能说因为这样就说阅读的品质降低,因为它带来了另一种东西。这对人的思维方式是有影响的,对人看待事物的方式是有影响的,可能关注一件事情的兴趣不能维持很长,被其他东西取代。
朱伟:文学的社会功能已经弱化
我是79年进大学的,那时候23岁,属于新三届的最后一届。当时的文学处于正在解冻的时期,我的三个同学成了作协的会员,当时大家觉得非常羡慕,因为进入作协的作家是很崇高的荣誉,跟现在情况完全不一样,这是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当时确实大家很羡慕,贴了一个大红喜报,王小英、赵利红、孙勇,这三个人成为作家。从这个细节来看,当时文学在普通人的心目当中,具有一个很崇高的地位,它承载了这么多年来苦难的叙事,因为很多人都有那种创伤的记忆,而文学恰恰是扶平这些受创伤的心灵的一个非常好的药剂,所以当时的文学阅读,代表了主流的一种阅读,大部分人都在看文学作品,一本杂志通常是被几十个人,甚至上百个人翻阅,那个时候的书,翻到后来,杂志翻到后来都卷边了,上面有头发有血迹有各种污痕,现在每本杂志都干干净净,被迅速地被送到废品站,重新打成纸浆,这个转变是巨大的,应该说文学当时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现在已经消失了。
金丽红:91年给王朔策划出版文集
从整个图书市场来讲,策划的理念是逐渐成熟的。实际上,这个理念产生得比较晚,但是策划图书实际比较早了,我们是在91年底的时候策划了王朔文集。策划的意图特别明显,当时我们知道王朔的书非常受欢迎,因为我们出了一本《过把瘾就死》,这个书发行量非常大,后来无意中跟王朔一次聊天的时候,我说不如把你这些散见在各个杂志上,其他的一些零星的书集中起来出文集,当时就考虑把他所有的中短篇加在一起出四卷本,那是最早的青年作家的文集。
《王朔文集》的宣传,当时没有开发布会,我们做了非常成功的宣传是全开的大广告,那个大广告用的主打广告语是一首当年很有名的歌,叫《让你一次爱个够》,我们改成了“让你一次看个够”,而且大广告的文本,是粱天的妹妹梁欢写的。那个广告让人家感觉特别吃惊,当时北京大街小巷书坛全挂这种全开的广告。王朔文集到货,我们还搞了一次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就是签名售书,在当时91年、92年搞签名售书是非常少的,真是凤毛麟角,我们把王朔带到现在前三门的新门书店,应该是8点签,6点多就排大队,然后他下车,大家就喊朔爷来了,朔爷来了,当时我们觉得挺兴奋的,王朔也非常开心。那一签签了一上午,一千多套,因为下午下大雨,这人才走了,否则还得签下去。实际上说,从开始我们并没有特别清晰,因为王朔当时还有点情况,不像这么开放,对王朔的争议特别大,要想在主流媒体上发东西也有些问题,但是这种能做的宣传,能做的策划全做了,所以那书在当时被认为在市场上做得非常好的一本书,直到现在它成为经典了。
改革开放三十年,买书要靠“黄牛党”的历史早已过去,国民阅读率下降也被证明有点杞人忧天,网络、电子媒体也早就和我们的阅读、生活紧密结合。这三十年的阅读史可谓丰富,很多有影响的杂志也是我们平常休闲阅读的手中物。他们同样和那些打动我们的书一起改变了我们的趣味和想法。一直以蔽之,阅读更新观念,阅读解放思想,阅读改变中国!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