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 宋词 明八股——明代八股文欣赏
唐诗 宋词 明八股——明代八股文欣赏八股文的远源,一般地常追溯到北宋的王安石、苏辙诸家的“经义”,南宋陈傅良诸家的“奥论”内容也即是“经义”。还有从破题等技术方面,又追溯到“律赋”等文体。 还有从明代篇后用“大结”,借发挥经义引到陈述、评论政治问题,又牵涉到“策问”等等。不过通常意义上的八股,就是始于明初的。为了更好的欣赏典型的明代制艺,这里只分析明中叶以后的标准八股文。 八股时文之设,本来就是为全面考察士子对经义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文辞的提炼能力,并进而选拔优秀的人才入仕朝廷,执掌政权,因而只求全面考察士子之功力,并不求其能够传扬文名。如此要求之下,制艺有许多苛刻的要求,其破题、承题、起讲、八股四比、大结都有一定的程式,且极为苛刻,以致满清以来一直有人谈八股色变。 不过,由于明代文教千古第一,客观上,许多明代八股文即使在文学上也是上乘之作。本文只求把明代制艺佳作呈上,大家共同欣赏,品味这古今中外最妙不可言的文学奇葩。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明代先贤的文章奥妙,这里先将制艺的基本格式介绍一二:制艺的题目,按规定只取自四书。考官任取四书的某一句或一段,这就是题目了,显然,接下去的正文自然就是考察学子们对该段经义的理解了。因而按规定,制艺的正文第一句必须是所谓的“破题”,破题,通俗的理解就是分析题目:本文主要讲些什么。八股文的破题,规定只用两句。也有三句的,多半是有一个长句中有略顿处,像是三句的。这两句主要是概括题义、解释题义,但又不能直说题义,作得好的,常是既透彻又概括。很长很复杂的题目,要用简单的两句把它点明;短到一两个字的题目,也要用比题字多几倍字数的两句话把它说透。破题是作时文的首要,好的破题,往往有一种只可意会的妙处,如以“子曰”二字为题,破题为:“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这是不露题目一字而把“子”(孔子,至圣先师)、“曰”(孔子所说,至理名言)二字说得不但非常透彻,而且绝对不能移到别人身上。这就是最标准的破题了。破题之后是承题,承题就是承接破题要点,再加以补充说明,使论点更加明暸、圆满。如题目“不以规矩”,破题云:“规矩而不以也,惟持此明与巧矣。”其承题则云:“夫规也、距也,不可不以者也。不可不以而不以焉,殆深持此明与巧矣。”。承题一般以三句为标准。 接着就开始起讲了。正如《明史 选举》所言的“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其“代古人语气为之”,就是假设你就是孔子、孟子,人家问你这句经文怎么解?你怎么回答?有人比喻说这个就像演戏,其实也差不多就是这么回事。也因为这个,八股文中不许出现孔孟以后发生的典故,这个是个附带要求了。一般可以“若曰”开头,“孔子就是像这么说得”,云云。也可以用意谓、且夫、今夫、尝思等字,看个人的风格了。“若曰”后面可以跟一段散文,多少句数并无定法,可以任意伸缩。 起讲以后就是真正的八股四比。股、比,是专有名词,其实就是对联而已。一比就是一对对联,而一段上联或下联就是所谓的一股了。也有的时文只有六股,不一定都是严格的八股。至于每一股的长短,原则上没有限制。不过,要讲清题目,还要以对联的形式写,这个难度就很大了。而且当你信手写完其中某一大段后(相对容易些),就要把上面这段文章当成上联,严格的配上一个下联,这就相当的困难了。明人说写四六文似难实易,而时文似易实难,就是这个道理。也因为这个,对联在明朝相当兴盛,并一直延续至今。而对联不就是八股的一部分吗?八股,就是四幅对联啊!从对联这个意义上看,假如我们并提唐诗宋词明八股,是很有道理的。 写完八股(就是四幅对联,当然,对联间也可以插入些过渡字句,谓之过接),然后就是收结了。可以简短几句话收结,也可以是长篇大论,就是所谓大结。如此,一篇优秀的制艺就写好了。 好了,现在我们掌握了明代制艺的写作方法,就可以真正欣赏明代先贤的时文佳作了:
UID9909 帖子216 精华2 积分4555 贡献值22金钱876易学指数0性别男 星座 门派 个人专长 阅读权限79 注册时间2008-9-13 最后登录2008-12-14 查看详细资料
引用 使用道具 报告 回复 TOP 王鳌《百姓足,孰与不足》(论语•颜渊)
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
盖君之富,藏于民者也,民既富矣,君岂有独贫之理哉?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告哀公。
盖谓:公之加赋,以用之不足也;欲足其用,盍先足其民乎?诚能百亩而彻,恒存节用爱人之心,什一而征,不为厉民自养之计,则民力所出,不困于征求;民财所有,不尽于聚敛。
间阎之内,乃积乃仓,而所谓仰事俯育者无忧矣。
田野之间,如茨如梁,而所谓养生送死者无憾矣。
百姓既足,君何为而独贫乎?
吾知 藏诸闾阎者,君皆得而有之,不必归之府库,而后为吾财也。
蓄诸田野者,君皆得而用之,不必积之仓廪,而后为吾有也。
取之无穷,何忧乎有求而不得?
用之不竭,何患乎有事而无备?
牺牲粢盛,足以为祭祀之供;玉帛筐篚,足以资朝聘之费。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给之也,其孰与不足乎?
饔飨牢醴,足以供宾客之需;车马器械,足以备征伐之用,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应之也,又孰与不足乎?
吁!彻法之立,本以为民,而国用之足,乃由于此,何必加赋以求富哉! :paishou: :D :D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