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zhao 发表于 2009-3-22 08:33

文艺评论

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文艺评论                  马平川 在当代文学批评和理论界,从概念、范畴到理论命题,几乎都在这样一个介乎被欧化的中文理论与被带翻译腔的洋中文之间徘徊。中国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沦为西方理论的跑马场,欧化的装饰,充满异国情调的话语,打造出的是一派意大利、曼哈顿的风格。如同当前国人正在追求欧化风格的建筑一样,欧化风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刮,甚至一些县城也在刮,连住宅区都是欧化的名字,这种忽视东西方建筑理念的低劣的模仿,是古老的中国建筑风格丧失贻尽。中国本土评论家写的文学理论文章就像出自海外汉学家之手,注重对一种理性、精确、技术的规范的固守,是此类批评陷入困境的致命因素。反而丧失了文学批评中感性、情绪、自由、个性的张扬。文学理论批评的“可口可乐化”、“麦当劳化”,一口地道的欧化翻译腔味同嚼蜡,这是十分糟糕的。这种文学批评模糊了文学的审美立场,淡化了审美情感的民族性,导致批评缺乏思想的穿透力,缺乏血肉充沛的感染力。郭沫若当年说,“他〔佩特〕关于文艺批评的持论,是最注重感觉的要素而轻视智识的要素。他做人注重智识的蓄积,做批评注重感觉的享乐。增进感受性的容量,这是批评家自修的职务。满足感受性的程度,这是批评的尺度。依所赋予的快乐分量之多寡以定作品之价值,这是批评时的尺度”。当下这种“注重感觉的享乐”的批评越来越少。
文艺评论作为党的文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促进文艺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实现文艺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坚持文艺评论的党性原则,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引领文艺的价值取向、繁荣文艺创作、传播文艺作品、引导大众鉴赏趣味以及建设和谐文化,都离不开文艺理论的指导和文艺评论的促进。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的讲话中指出,“要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充分发挥文艺评论的作用,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营造良好氛围。” ①在当下的文艺实践中,文艺评论对学术操守的放弃,个人自由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在文艺批评活动的滥觞。文艺评论的趋同化、低俗化、商业化、技术化趋势越来越普遍,健康的、科学的、民族的、具有纯粹的审美艺术体验的文艺评论离我们越来越远。文艺评论日益的边缘化、学院化使得文艺评论与当下文艺生活实践严重脱节,文艺评论越来越失去了对文艺现实的影响力。文艺要与时代、与社会的共同进步,进一步提升人的文化修养,培植民族精神,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营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文化舆论氛围,活跃文艺研究与批评就显得尤为重要。云德先后出版了《期待的视野》、《文化的视点》、《审美的视角》》、《直面文坛的视角》等多部专著,发表了二百万字的文艺评论。云德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文艺观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解释、评论文艺创作的历史、现状和态势,善于在社会、时代的发展和文艺的创作实践中努力把握文艺发展的内在规律,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文艺现象中去认识事物的实质,特别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艺生态环境、文艺思潮演变、文学发展轨迹,经济全球化浪潮冲击下文化的重构,以及文艺的传播、交融、建设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难点问题,细致而深入地跟踪、研究和思考,云德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建设性的见解。既把握了文艺发展的复杂性,又准确、及时地捕捉到文艺发展的正确走向。表现出云德分析复杂问题的成熟能力和独到眼光。关注审美的文艺现场,沉稳开阔的文化视野,求真务实的建设意识,鲜活快捷的学理考察,构成了云德文艺评论的精神品格。
云德的《商品经济的冲击与文学的发展》是一篇颇有分量和深度的论文,虽然写于1988年,时隔近20年,今天回首重读仍然倍感其中的理论分量。这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开拓性。使相关理论问题的研究取得了新的深化和拓展。从文中可以看到作者澄清相关似是而非的看法、混乱模糊的认识,富有学理的阐发,更能感受到作者一种精神与使命的激扬。20世纪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着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使得旧的社会价值观念急剧解体,而新的价值观念又不可能在短期内构建完善。商品化、市场化、快餐化的盛行使得文学急遽的泛化,文学步入了一个重大的误区,就是用市场的尺度来衡量文学的价值。作家失去文学创作的判断力,人文精神日渐缺失。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文学的审美性逐渐成为消费性的附庸。作家的独立意识日渐淡化,热衷于炒作,通过刻意渲染的性描写、暴力展示和文化猎奇来制造市场热点。《商品经济的冲击与文学的发展》一文抓住社会转型和商品经济兴起的时代的背景中文学的现实境遇,深入而全面地考察了商品经济的冲击影响文学诸种变化。以鲜明的立论和泼辣的论辩探究了商品经济与文学关系的渊源以及商品经济对文学产生冲击力的原因。在商品经济的撞击与对文学的发展相互影响中,回答了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前提下文学如何对商品经济的挑战?文学如何参与商品经济的运行机制?文学如何在的商品经济强烈冲击中作出适合自身历史使命的选择等问题。这对我们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中更好地把握中国文学的未来发展路向,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全文视野开阔,简洁明快,有条不紊,分析得当,抓住要害。体现出深厚的学术准备和敏锐的洞察力,洋溢着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良知,执着的忧患意识与理想憧憬。
在今天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这样一个开放的经济、文化语境下,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交融,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进一步弘扬和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这对构建和谐社会、积极引领先进文化发展,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云德的《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正确理解和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等论文始终在一个广阔的理性思维空间,将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展开自己的探讨和剖析。以深刻、单纯、明晰的理论风格,既有理论的概括性、研究的整合性,又有论述的深广、细微、透辟。显示了云德作为一个文艺评论家应对纷繁的社会变革和复杂的文学现象深刻认识和把握。从其代表作《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重构》②一文就可看出,云德是以高屋建瓴之势,鲜明地提出在全球化浪潮下,人类未来的文化到底如何建构这个实质性的理论问题:“全球化对社会生活的日益渗透,不仅严重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经济和政治,也对各国文化的传播、交融与发展带来强烈冲击。信息资源便捷与共享的潮流,冲击着传统的国家边境与民族边界的局限,不同文化被同时推向前台。全球一体的交互信息传播正在引起深刻的社会变革,它在改变人类生活的同时也改变着人类的文化。文化同质化现象的蔓延和民族文化独立性的诉求相互交错,构成了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化的特有景观。”接着就全球化产生的具体历史背景、文化系统中,挖掘其理论内涵,在切实把握其基本思想的基础上,多向的思维方法,广博地占有材料,沿流溯源,有条不紊,细密严谨,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考察和辨析,完整地揭示了全球化浪潮下所带来的文化认同危机与文化的多样性之间的深刻的内在联系,以及历史发展过程中民族文化的构建。并旗帜鲜明质疑“文化的全球化”这种狭隘、偏激的说法。认为面对西方强势文化覆盖,发展中国家需要保护自己的文化群落和文化生态。寻求民族文化新生机,在保持民族价值系统与生活方式的同时,努力保持自己文化身份的独特性。云德最终富有成效地提出有价值的判断和结论:面对西方强势文化覆盖,发展中国家需要保护自己的文化群落和文化生态。只有从差异的统一性原则出发,才能真正体现文化对话的本质要求,才能持久维系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在全球文化多元竞争格局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元。实施“和而不同”的互体互用、体用结合,尊重差异、拓展优长,另辟蹊径、综合创新的本土化策略,理当成为人类建构全球化语境下世界文化新格局的必由之路。全文既框架宏大,又丰满充实。以极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纵横捭阖、旁征博引,把这个理论问题论述得透彻完整。论证紧密结合现实,但又不局限于当下,而是追溯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化历史纵深处的根源,追踪问题的历史的轨迹,找出问题的源头、发展的规律。这些真知灼见,引导我们能在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新形势下中去辨析当前文化现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性认识。从而产生文化自觉,树立坚定的民族文化立场和民族自信力。
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实施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如何在文化交流的同时不丧失本土文化的特色等等问题,成为近年国内学界研究的热点,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讨论,但缺乏真正的思想交锋和对话。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利益、文化自身的利益与公共空间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在全球化时代,文化传播面临怎样的情势?《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传播》可以看作是讨论的再一次拓展和深化。《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传播》显示了一种对传统的、本土的批评文风的守望和回归。为复活一种生命情趣和生机盎然的批评传统、守望一种批评的价值和尊严,有着示范性的意义。大作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与方法,高屋建瓴地观察、描述、分析、概括了“文化传播”在全球化时代所面临的境地、形势,尤其梳理了“文化传播”现实与历史进展中诸多既矛盾又统一的复杂关系,揭示了“文化传播”若干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与规则。文章从自身所面对的问题入手,以深刻的理论分析,通透的想像,丰盈的审美直觉,善于发现寻求时代语境和文化现实生存之间的联系。 文艺评论要加强对当下文艺生活、文艺实践的介入热情。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大引导力度,进一步坚持正确的创作导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开展健康的文艺评论,准确客观地分析评价各种创作现象和文艺作品的成败得失,积极开展健康说理的文艺批评。在当今这个众语喧哗,炒作成风的文化环境中,少了真正意义上的严肃的、科学的评论之声。蒂博代说:“文学的各代人是由批评想象而成,批评的职责就在于建设理想的、有思想的、易于掌握的现实。然而假如这些想象不是在某种程度上以现实为基础的话,批评便会劳而无功。” ④ 云德的文艺评论就是“以现实为基础的”,把“建设理想的、有思想的、易于掌握的现实”作为批评的责任、勇气和自觉。他的《慎张“排行榜”》对一个个新鲜出炉的文学“排行榜”的泛滥、草率,提出质疑和商榷。《“重赏”之下》对文艺奖项过多过滥所引发许多不正之风的直接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当下文学的缺失 》指出当下文学的缺失首先是关注现实生活热情的降温。文学社会责任感的淡漠、文学想象力的普遍匮乏,文学中文化含量的稀薄。显示了作者对当下文学境遇的清醒认识,是对当下文学创作深入思考的一个总结,针对性强,谈得透彻、到位。这也是当前文学创作亟须强化的。《文化何必拿“美女”说事》揭示了所谓“美女文化”背后的内在真相:用商业化色情化的眼光追逐美色的所谓“美女文化”,是一种值得警惕的不健康的文化现象。展示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美,而是其中最表层最浅薄最低俗的部分,有时甚至带有色情的成分,这是典型的审美误区。文章触及了这以现象背后的症结所在,可谓直指要害,一针见血。《谁来为虚高的票价买单》针对虚高的票价吓退了文艺的广大忠实观众的现状,作者鲜明地指出,长此以往,真正为虚高票价买单的不再是观众,而是艺术家和一线的艺术院团,最终最大的蒙受损失者,毫无疑问是当代文艺自身。《“娱乐”的格调》中展现了当下某些娱乐性报刊的特有的报道奇观:明星绯闻、大款轶事、贪赃黑幕、恶性案件、婚外情揭秘、生死恋曝光、偷税案法外隐情。性交易对簿公堂。对这种捕风捉影、以讹传讹、向壁虚构、胡编乱造、耸人听闻、哗众取宠,制造所谓的“轰动效应”。作者提出严肃的批评,做出令人信服地分析,试图澄清种种混乱认识。认为娱乐报刊同样有社会责任,不能眼里仅盯着钱袋,堕落成金钱的奴仆,变成追腥逐臭的“狗仔”。文化娱乐报道应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倡导奋发进取的精神,营造昂扬向上的氛围,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文化需求,让人们在健康的文化娱乐中得到美好的精神享受。该文有强烈的针对性、提出了引人深思和反思的问题。包括《为“媒体批评”辩言》、《历史·经典与“戏说”》、《严肃文化是退却,还是坚守?》、《在历史与想象之间》、《当代文艺给历史留下些什么》、《高度重视文艺理论的引导作用》、《呼唤积极健康的文艺评论》等,云德这一系列敏锐、率真,精辟而富有学理、才情的精短评论,成为文艺批评阵营中杀出一支“轻骑兵”,以少有的快捷与活力,针砭时弊、披沙砾金、廓清迷雾、澄清是非、激浊扬清。作者敢于提出质疑和批评意见,文字虽不长,但都直抒胸臆,一针见血,快人快语,观点鲜明,尖锐泼辣,以理服人。具有很强的敏锐性和穿透力。正如杜勒罗留波夫指出:“批评应当是永久的艺术法则对个别作品的应用,应当像镜子一般,使作者的优点和缺点呈现出来,指示他正确的道路,又向读者指出应当赞美和不应当赞美的地方。”④可以看出,云德密切的关注我国当代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新的文化、文艺、文学现象、现状以及发展态势,敏锐地把握文艺现象的精神困惑和脉搏,将新闻性与学理性有机结合在一起,注重从对一些具体的文艺现象的实证分析中总结归纳出带有规律性、普遍性、倾向性的东西。针对文艺领域存在的某些混乱现象,存在的亟待匡正的不良现象和严重问题,云德总是站在文艺、文学发展的前沿,自觉的把批评纳入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历史的”总体批评标准与方法中,在喧哗之中坚持批评独立的精神立场,表达出深邃的思考和切实的判断。云德对研究对象内在精神本质的准确把握、细致入微地透辟分析,把丰富的艺术感受能力与犀利的理论辨析能力融为一体。弘扬了文艺批评的正气。在读者中引起了广泛共鸣,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云德的文艺评论,鸟瞰全局,高屋建瓴,植根于对生活现实文艺现实,对我国当前文艺界的诸多现实问题的全面认识和深层考察,回应了社会对作家作品现状的种种困惑,提出了当前和今后富有建设性的命题,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现实感。尤其是文章敢于讲真话,真切表达了文艺要把握时代脉搏,体验百姓情感,把创作真正扎根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历史创造活动之中的强烈愿望;热切的传达了对文艺体现人类追求真善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的真诚呼唤。对扭转当前文艺界的种种不良现象深深的忧虑、焦灼和希望,对文艺走向现实、服务大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净化灵魂、陶冶情操、塑造心灵、凝聚力量的强烈呼吁。云德的文艺评论,把理性的思考和感性的文艺实践体验融合在一起,既把握了文艺发展的纷繁的复杂性,又准确、及时地捕捉到文艺发展的正确走向。既充分肯定了当前文艺创作的优秀成果,又尖锐地指出了当前文艺创作存在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云德文艺评论所表现出来的当代立场和当下文化建设的使命感,直面现代人的灵魂冲突,使评论总是穿过纷繁复杂的文艺事实和文艺现象的表层,,上升到社会的民众生存,历史实践和文化创造领域里去,探索、揭示并总结出内在的意义和规律性的东西。云德文艺评论的写作伦理向我们昭示:文艺评论只有植根于文艺生活现场和文艺情境才能获得丰沛的元气和鲜活的生命力。

注释:
①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年11月11日
②云德:《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重构》,《文艺研究》,2007年第一期
③蒂博代:《六说文学批评》,赵坚译,三联书店,第187页,2002
④杜勃罗留波夫:《杜勃罗留波夫选集》,辛末艾译,第444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广龙居士 发表于 2009-3-23 11:38

:D

大伟 发表于 2009-3-23 19:53

:D :D

suibianshi 发表于 2009-3-23 20:14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