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与佛教
秦维宪作为近代中国的一个著名历史人物,康有为不仅领导了震惊中外的戊戌变法运动,而且对中华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康有为对佛学的研究是他对中华文化所作贡献的一个重要方面。他提出的大同思想与佛教的劝人从善、追求人人幸福的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
然而,因为在政治上的失意,康有为晚年时对佛教表现出一些消极的情绪。这在他登上庐山后所作诗歌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1918年夏,康有为放舟九江, “跃上葱茏四百旋”,登上了云雾缭绕的庐山。他手拄龙头杖,蹒跚于牯岭街、锦绣谷、仙人洞、龙首崖、五老峰……一日,康有为兴致盎然地去含鄱口看日出,朝阳喷薄而出之时,湖天尽赤,紫霞荡漾,满山金光。鄱阳湖上波平如镜,渔帆点点。突然,峡谷间云海翻腾,九奇峰似大海上的浮岛,徐徐向他漂来。康有为触景生情,感叹世事变幻,沧海桑田,不觉回想起1889年,他初上庐山时的往事。
那年,康有为31岁,风华正茂。他呈毕《上清帝第一书》,便在京城游说,倡导国人救亡图存。当年10月返回故乡途中,他游览了匡庐。当时他在海会寺山门前,同样远眺鄱阳湖雾霭,心情却分外愉快,特为好客的海会寺方丈至善和尚题诗:
开士诛茅五老峰,手植匡山百万松。
荡云尽吸明湖水,招月来听海会钟。
初地雨花驯白枯,阴崖石气郁苍龙。
读书无处归来晚,桂树幽幽烟雾重。
全诗气势磅礴,抒发了康有为青年时期的远大志向。
接着,康有为又乘兴游览我国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东林寺,居然在寺庙的厨房地上,发现了一块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的“复东林寺碑”,碑上尚存56个俊秀劲健的柳体字。这一意外收获,令康有为击掌大笑。 畅游庐山的名胜古迹,激起了康有为极大的创作热情,他写下了一首瑰丽多姿的山水诗《庐山谣》:
紫汉吹落青芙蓉,随风飘堕江之东,
瓣开四面花玲珑,化作碧玉千百峰。
倒影鄱湖黛色浓,突兀万丈绚青红。
层峦重阜筑为宫,五老拄杖碧云中,
子孙诸峰咸侍从。尔来一万四千岁,白头昂首啸鸿蒙。
我来经丧乱,九十九寺皆在焚劫中。
瀑泉又己枯,秀色减昌丰,惟有重崖与叠嶂,苍翠合匝转无穷。
陶谢述妙作,幽人不可逢。
长卧龙潭石,醉欲骑苍龙;青鸾未能驭,白鹿已无踪。
夜投东林访远公,殿宇移剥瓦砾封。
诚悬北海残碑在,古佛露坐似惭居尊无寸功。
长萝盖山林蒙茸,天黑虎啸荡惊风,万籁笙竽泻青松,塔铃夜语不闻钟。
深月出山径白,虎溪之水鸣潺淙,似闻山鬼说法谈空空。
这首诗颇有禅意,令人回味无穷。
29年后,康有为又来到海会寺,寻觅昔日的游踪,询问故人的下落,但见处处寺庙依旧,自己写的诗还高悬壁上,而至善和尚已圆寂多年。
康有为正满怀伤感环视殿堂,当今的方丈慕西和尚双手合十,款款迎来。康有为定神望去,当年侍立于至善和尚身旁的小和尚,如今已是两鬓垂霜,凝重端庄。慕西抬眼凝视康有为,只见他眉心忧结,垂垂老矣,遂脱口道: “康大人,真是岁月不饶人啊。这些年,你可顺哪?” “唉——”康有为含泪合十,仰天长叹, “一言难尽啊!”他向慕西概述了自己近30年来的浮沉,尤其是晚年提出的保皇主张几乎无人响应的凄楚心境。
慕西沉思良久,忽地起身,取出一白果树盒,揭盖让康有为,看至善之徒普超划破手指历时15年用鲜血写成的一部80卷的《华严经》,暗示人应该看破红尘,献身佛门。
康有为终被这人间奇迹所感动,怅然若失地作诗一首:
五老排云待我回,似曾相识客重来。莲社远公圆塔出,只圆须达化城开。
山色湖光尚清净,竹林松径再徘徊。追思三十年前事,旧黑笼纱只自哀。
全诗凄楚哀婉,一个时代落伍者的悲苦心境呼之欲出。
1926年,康有为第三次登庐山,这次他年迈体弱,勉强重游了东林寺。他默默地抚摸着镶嵌在殿廊的那块柳碑,流下清泪两行。然后,他又写了一首题为《东林寺柳碑记》的诗,在诗序中唏嘘“世易时移”。还刻石记载此事说: “光绪己丑冬来游,于厨下觅得柳公权碑,共僧宝之,丙寅秋七月三日(即1926年8月10日)。”他以近古稀之年,置身这钟灵毓秀的高山流水之中,该有多少良辰美景可以人诗,可是他却沉浸在“坏殿颓垣太寂寥”的凄伤之中。这表明他脱离了时代潮流,完全成了一个孤独的旅人了。好客的庐山僧人特地用庐山“三石”,即山中的特产石鸡、石耳、石鱼这三宝,制作出脍炙人口的名菜佳肴,请康有为品尝,但这并没有激起他更高的情趣。等他步出山门,极目影落鄱湖、气吞大江的巍巍群山,一脉壮志化作烟霞,汇人沉闷的木鱼声中。
康有为踽踽独行,在温泉附近购买了10亩田地,交海会寺代管,以其租谷作为寺庙的香火灯油费,然后怀着怆然之心,与庐山诀别。 康大师的佛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