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师道
(注:本文转自周易茶馆微信公众号。)一、尊师重道,自古传承
《吕氏春秋.尊师》言:神农师悉诸,黄帝师大挠,......,此十圣人六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王公大人从而礼之,此得之于学也。......凡学,必务进业,心则无营,疾讽诵,谨司闻,观驩愉,问书意,顺耳目,不逆志,退思虑,求所谓,时辨说,以论道,不苟辨,必中法,得之无矜,失之无惭,必反其本。......天子入太学,祭先圣,则齿尝为师者弗臣,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原文挺长,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研究下,里面寓意很深。
二、教师节的由来
尊师重道,从古至今已经成为社会的基本道德之一。在中国古代也是有教师节的,每年农历逢圣人孔子的出生日,皇帝就会率领众文武官员前去祭拜孔子,各个地方的文人雅士也会相约前往祭奠孔夫子。
民国时期,我国也有一段时间把这个日期定为教师节。现今在台湾,每年孔子的诞辰日依然是庆祝教师节的日子,香港未回归祖国之前,也是把孔子诞辰日当作教师节的。
咱们大陆,是在1985年开始把9月10日定为教师节,在当时也有相当一部分专家学者建议把孔子的生日定为教师节。事情缘起于1981年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敏主促进会的17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一份提案: 建议确定全国教师节日期及活动内容案,五年后该提案得以实施。
三、南先生说师道
南怀瑾老先生曾说过这么一段话——中国文化分三道:师道、君道、臣道。师道是超然物外的,所以可以做帝王师;我们称孔子为先圣,也称先师。我说我们有几个老师,除了孔子,还有老子、释迦牟尼都是,耶稣、穆罕默德是副教授。这些圣贤都是我们的老师,是教育家。师道超越了做领袖做皇帝的君道,和做宰相、做干部的臣道,这三道本来是合一的。中国文化的教育,就是使你走这三条路,教育家走师道,以师道自居。古礼上,皇帝见到老师要下拜,老师不须要拜皇帝的,师道很了不起。我们想要以教育家,以师道自居,在人格的建立上就有所不同。像我们喜欢走这个路线,大丈夫不能立功于天地,不能使国家太平,只好走师道的路。
四、苏格拉底说教育,再外加点干货
在苏格拉底小时候,有次见到父亲正在雕刻石狮子,就问父亲“怎么才能成为一名好的雕刻师呢”,父亲说“我并不是在雕刻这只石狮子,我只是在唤醒它而已。石狮子原本沉睡在这块大石头里,我只是将它从枷锁里解救出来而已”。唤醒——这种朴素而形象的教育理念就此在年幼的苏格拉底心中埋下了种子。
成年后的苏格拉底坚信,只要人们能够时时倾听发自心灵深处的“内在声音”,把握稍纵即逝的“灵感”,通过层层思考,即可形成一套稳固的观念体系。于是苏格拉底经常通过长时间的自我反省来探求新知。
《论语.学而》记载: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大学》中也曾言道“克明峻德,皆自明也”;佛家所说的般若智慧也是由内观而来。
(这段是周易茶馆的一家之言,朋友们仅做参考吧)——道家对此描述的更为具体实用,道家的内丹修炼讲求冲坎填离,就是通过打坐的形式来生发智慧,形成水火既济的状态乃至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易学中离卦代表光明智慧,乾卦代表了大智慧,而离卦为乾卦的后天八卦,通过冲坎填离的修炼,以达补足离中阴,后天返先天,成为乾卦的纯阳之体。可见修炼想要入门,易理不通是不行的。关于先后天八卦是否通气,学术界争论了好几百年,周易茶馆的观点是通气的,若不通气则冲坎填离的修炼基础就不存在了,若不通气则在实践中成效显著的风水水法里最基本的消水亡水也就没了立论基础。
在苏格拉底看来,知识依赖内求,而不靠他求,自己内心就是知识的宝藏;他认为“没有经过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也正因为如此,苏格拉底信奉教育并不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帮助学生自己把知识“生”下来。这就是著名的“精神助产术”或称“产婆术”。
“产婆术”分为“讥讽、助产、归纳、下定义”四个步骤。“讥讽”是就对方的发言不断地提出追问,迫使对方陷入矛盾,理屈词穷,最终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是启发引导学生,帮助其通过思考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归纳”是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的共性、本质,在对具体事物的比较中寻求到“一般”;“下定义”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其实细想想,禅宗的参话头也有这种味道。
五、传道受业解惑
小时候的语文课都学过韩愈的《师说》,记得当时老师要求大家必须背熟。《师说》开头就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传道在受业之先,关于传道与受业,周易茶馆就分别说道几句。
传道,咱们常说“道理”一词,道字也是排在理字前面的,有道才有理,失道理不存。这个道从易学的角度简单理解就是宇宙万物的自然规律(以后会开贴专门去论述),为人师者先得自己明道,才能传道;若连自己都没搞明白,那传的是什么道?从天地人三才的角度看,传道受业解惑分别对应了天地人,道属天道,天无形道亦无形,智慧亦无形状,智慧是属于道的层次的。
受(授)业,教授的是知识和技能,古时说六艺,现今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的安身立命之本,或者简单理解成一技之长也行。但反观现在的教育,大学生所学的专业和实际所从事的工作往往有较大的差异,年轻人无法学以致用,为了上学而上学,不得不让人反思大学的教育方向是不是出了问题。另外,受字还有承受和背负的含义,也许是指为人师者还要去背负弟子的业(从背负业报的角度看,明师择徒需谨慎。当然,此处有待去考究受与授字,以及古本的《师说》原文,此处仅做联想)。
六、两种老师——名师与明师
善于照本宣科、人云亦云的名师不少,真正有独立思辨能力又明晰道理的明师却很少。对有志于修行人的求道者来说,除了自身的禀赋这一非常重要的基本条件外,务必还要选择“明师”而非“名师”。
明师是明白师父,至于名气、年龄、资格、身份等都无需计较。明白师傅可以帮你破迷开悟,相当于通过高人指路来点拨你自己。在你不知道路在何方时,他给你引路;当把你带上路之后,你能进入正常的修行状态,则是开悟,古时称之为“出师”。
明师却可以帮助你开启灵性,可以打开你沉睡已久的心灵,帮你开启多生多劫以来被尘封的慧命。但实际情况是明师难寻,名师倒是很多;能否遇得明师也是个人的机缘,很难强求。《礼记》也有说过“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七、周易茶馆给大家推荐两位明师
找不到明师该怎么办呢?不用着急——周易茶馆为朋友们推荐两位好老师!不用偶像崇拜,人人都可以轻易接触到、学习到有价值的知识,帮你加强个人的职业技能、破除心灵上的蒙昧,乃至对自己的智慧进行启迪。
这两位明师就是——经典书籍和互联网。现在是艮八运后期,离九运为将旺之运,离主明见,也代表了互联网,是不可阻挡的大势。大家可以借助经典书籍和互联网这两位“明师”的力量,注意不要被碎片化的信息过多干扰,沉下心来,一门深入,精进自己,必会得到大势的助力加持而事半功倍。
另外关于书籍,周易茶馆的观点是多去精读古人的经典著作,毕竟能称之为经典的是经过长时间考验的,在对经典深入了解之后可以或多或少去看后人的评述。为什么是这个观点?其实大家想想,现在的人和古人比,治学不是那么严谨,急功近利的成份很重。做学问是个水磨工夫,要能耐得住寂寞,倘若心态浮躁,怎么能写出有分量的好作品呢!而很多古人是一辈子做学问最后只写一本书,和现在的名师相比,含金量孰轻孰重,应该很好判断吧。
对于做学问,不要偶像崇拜、不要总想着走捷径,真正能帮自己提升的,只有自己学习意愿、治学态度以及自身的学习能力是靠得住的。
说句较真的话,研究易学的是不是应该先把《周易》背熟,修道的是不是该把《道德经》背熟,从事中医行业的是不是该把《黄帝内经》背熟,修佛的不敢说熟读《大藏经》,可视其流派是不是也该把本宗的经典背熟。
说背熟看似有些强人所难,但要知道,记忆是有时效性的,看似理解了,过段时间还是会忘记的;只有背熟,深入潜意识、深入阿赖耶识,才能于不经意间启迪自己的灵性,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背熟经典的理解会愈加深刻。
借用《论语.述而》的一句话,祝朋友们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要点:1、中国古来重师道,天子不得臣其师;
2、老师真正的责任是启发他人内心本具的智慧,不是老师真正把智慧传给了他人,对他人有所增益。所以老师只是精神助产婆,如果众生非本具智慧,再伟大的老师也没用。这个佛家讲得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是一个意思。六祖对五祖说,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其实真正还是自度,度人的功佛菩萨尚且不敢居,何况其他。
3、要求明师而不是名师。当今最大的明师是古籍和互联网。古籍最好先读先秦的原典,熟读之后再或多多少的看后代的阐发。最好是能熟读背诵原典。当今马上进入离运,那么互联网是大势所趋,所以要善于借助此大势。 有些道理。 匏瓠 发表于 2019-1-21 10:06
要点:1、中国古来重师道,天子不得臣其师;
2、老师真正的责任是启发他人内心本具的智慧,不是 ...
说的好,有道理呀 好高的水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