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周易预测故事 - 晋文公筮勤王
晋文公(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公元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上古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周惠王死后由周襄王继位(西元前652年~前619年在位)。襄王生母早死,其后母惠后因周惠王宠爱而一直想扶立她的亲生儿子叔带。周襄王即位后,一直和王子带不和睦。前636年,王子带欲图篡位,以狄人攻周,大败周师,周襄王逃到郑国,并向诸侯求救。
眼见秦穆公大军已经在黄河边准备要迎接襄王,晋文公重耳因为初回晋国而忙于重建国政,又担心出兵将导致国内政局不稳,在迎与不迎襄王之间举棋不定。这时他的谋臣也是舅舅狐偃劝进,于是文公为此请卜偃分别以卜、筮来决疑,结果都是大吉。
这个故事记载在《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秦穆公驻军于河上,准备迎接周襄王。狐偃告诉晋文公说:“君侯要成就霸业,与其求诸侯不如效劳周王(“求诸侯,莫如勤王”),这样诸侯就会信任你,而且合于大义。继承晋文侯当年拥立周平王的伟业,将您的威信传播于诸侯国,现在就是机会了。”
于是晋文公请卜偃卜问,龟卜结果说:“吉利,得到的是黄帝战于坂泉的兆象。”晋文公说:“我怎么担当得起?”卜偃回答说:“周礼还没改,当今的王,就是古代的帝。”卜偃的意思是说,这里所说的王是“周襄王”,不是晋侯您。这是因为周武王登天子位之后“其后世贬帝号,号为王”(《史记.殷本纪》)。周天子为尊古而自贬一级只称“王”,周朝的“王”相当于“帝”。卜偃说黄帝战于坂泉的预兆应在周襄王和王子带的战争上,以按周朝的礼制来说,周襄王和黄帝相当的。
晋文公又说:“筮一卦吧。”于是筮了一卦,得到《大有》变成《睽》的卦象,卜偃说:“吉利,这是‘公用享于天子’的卦象。战胜之后而得到周王的款宴,还有更吉的吗?而且这一卦,干天变兑泽而遇离日照耀,天子降低其尊贵之身而真心欢迎文公您,这不也很好吗。大有离开睽孤之后又归来,这也是周王得以回到其王所。”
晋文公于是辞退秦军,顺流而下。三月十九日,军队驻扎在阳樊,右翼部队包围温地,左翼部队迎接周襄王。夏季四月初三日,襄王进入王城。在温地抓了太叔,把他杀死在隰城。初四日,晋文公朝觐周襄王。周襄王用甜酒招待晋文公,又让晋文公向自己回敬酒。晋文公请求死后掘墓道安葬,周襄王没有允许,说:“这是王室的规章。还没有取代周室而有两个天子的行为,这也是叔父您所厌恶的。”于是赐给晋文公阳樊、温、原、攒茅的土地。晋国在这时候才开辟了南阳的疆土。 学易经的目的就是会观透周边,乃至天下的各种卦象,分析各种可能,理清他们之间的关系,符合逻辑,符合变化和发展规律,然后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随时还得修正。通过卜卦,把自己的头脑交给筮,而不是实事求是分析,有点可笑。君臣大义,义字当先,有些事情是必须做的,无论什么卦象。 我认为学了易经,应该看像成卦,了然于胸,而不是看像打卦,求与筮。 春不老堂 发表于 2019-7-2 09:15
我认为学了易经,应该看像成卦,了然于胸,而不是看像打卦,求与筮。
顺天而为 知天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