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xiake 发表于 2022-10-12 11:27

为什么到处都在说房价要暴跌?房市春天还能坚持几十年?

作者:很无名少年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10586908/answer/242913623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已经记不清这是我第几篇讲述房地产的长文了。每次写这方面话题时,感觉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水(滑稽)我国房价从市场化伊始,脱离传统的分房制度。并在08年次贷危机后,房价开始迅速攀升。在涨价去库存后,我国房价一骑绝尘,最终达到远超劳动者购买能力的地步。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可以对房地产的逻辑进行大致的梳理。房地产的功与过,人们对房地产的态度,房地产的现状与未来,我们都可以聊一聊。

一.人们对房地产的态度

实话实说,绝大部分人并不知道咱们国家房地产的内在逻辑。人们只是对土地财政,高房价这些名词有一些基本的认知,甚至只是听别人顺嘴提了一句而已。这一点很正常,大家都有自己的工作,自己所属的专业领域,自己感兴趣和不感兴趣的内容。而在高压内卷的社会环境和工作节奏中,人们也没有时间精力和心情,去了解一些本该知道的事情。所以说,很多人所谓的“暴跌”和“暴涨”,可能就是结合自己的利益出发点,简单粗暴的下结论。人们希望事态向着自己希望的方向走,这样事情就对自己有利。于是在对待房地产上,人们的态度呈现两极分化的局面。有房的人,大多希望继续涨。即使自己只有一套房子,房价涨了自己也不能卖了睡桥洞,但是房价涨自己就是舒服。没房的,则希望房价下跌。只要下跌到自己能够接受的价位,自己就能买得起。而一个人如果经历了从无房到有房的过程。这个人也很可能会经历立场的变化。从这个角度讲,人们对某种看法的认同,更多的并非理性思考,而是基于自身立场。比如现在看衰房地产话题热门,回答赞数多,看多房地产的完全被压制。这就说明,现如今绝大部分人都买不起房子,房价吸引众怒。再比如,反抗996的话题关注量大,回答顶上热门。这就说明,绝大部分人都不想加班,注重生活幸福感提升。而在几年前,那个奋斗比当道,机会仍然存在的年代。人们对于996的看法,停留在能快速积累个人资本,努力奋斗的层面。马爸爸的飞升与坠落,也是社会大众立场变化趋势的冰山一角。这一点其实无可厚非,人们希望自己,自己在意的亲人朋友,都能过的更好。所以基于立场来作为自身态度,这一点是人之常情,谁都是这样。说不定,自己微小的呼吁,就真的能带来改变的希望和结果。只不过这种情况下,对房地产等社会现象的观察,就会缺乏客观性。这就需要我们对其他人的回答进行仔细判断才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我们对待他人看法的正确态度。同样的,包括我的回答在内。

二.房地产的背后逻辑和优劣性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基本可以梳理出我国房地产的背后逻辑。在这个基本逻辑中,地方高价出让土地,交给房地产公司开发使用。房地产公司开发楼盘,对社会大众售卖。为了在高土地出让金的情况下,保有一定的利润空间,地产公司只能把房价抬得更高。然后,社会大众用六个钱包和三十年贷款,为房价买单,形成闭环。这么做的初衷,是为了积累足够的资金,实现地方高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同时又将城市开发的任务,分摊给了第三方(地产公司)来负责,降低了自己的压力。而社会大众的六个钱包和三十年贷款,则成为了地方获得资金,地产公司获得利润的来源。在现实中,通过房子从社会大众身上吸取得到的钱,并没有被乱用。地方借助土地出让的方式获得的大量资金,用于城市基础设施,企业落地,老城区改造等去向。地产开发商,赚取房价和地价之间的利润,支持自己持续不断的买地开发建设,给地方做好“帮手”的角色。再配合上地方和地产公司拉高杠杆和债务规模的行为,城市的建设可以相当迅速。所以我们要客观性的肯定一点:在08年以后我国高速的经济发展中,房地产扮演了十分重要的正面角色。我们在08年之前,高速的经济发展,是依靠外贸驱动的。而在08年之后,国外购买力大幅下降,“逆全球化”开始显现,外贸需求急剧减少,“出口转内销”成为不可避免的大趋势。为了拯救经济危机下的大量失业者,同时在外贸无法继续作为支柱的情况下发展经济,我们抬出了基建,土地财政和房地产。正是土地财政和房地产的存在,让我国得以在08年以后,仍然能够维持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正是土地财政和房地产的存在,使得我们的城市化速度快到让人窒息。在企业发展,产业孵化等诸多方面,土地财政和房地产,也承担了提供启动资金的责任。从这个角度说,土地财政和房地产,虽然有功有过,不过可以肯定是值得载入史册的名词。只不过这种高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社会大众的钱包作为代价的。在土地财政和房地产的整个链条中,地方用于发展的钱,开发商赚取利润,支持自己继续买地开发的钱,全部来自于社会大众的买房支出。换句话说,这个模式有一个最基本的大前提:社会大众有足够的收入和储蓄,为土地财政和房地产进行买单!!!在土地财政模式启动之前,我国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储蓄大国。出于抵御风险的考虑,老百姓基本都会存有相当数额的存款。庞大的存款数额,配合上银行贷款,商业贷款等带来的负债透支,资金量会非常的庞大。这才驱使我们巧妙地设计出了这样一套制度,动用这笔庞大数额的巨款,用于社会的发展。基于此,我们也我们可以引申出一个必然的结论:高房价和土地财政的发展模式,注定不能永久的存在下去!!!换句话讲,高房价的问题,早晚有一天会被终结。认为房价会一直涨的,既忽视了西方经济学的客观规律,又忽视了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指引。社会大众的存款和负债,作为资金来源,虽然数量庞大,但却是消耗品。你不能指望社会大众的钱,被房地产吸了一大坨之后,又能再生一大坨。那就不叫存款和居民负债了,那是披香殿猪八戒都吃不完的米山面山。没有神仙的法力,你变不出来。那么自然,当社会大众钱包这笔巨款,被消耗完的那一天,土地财政就会彻底进行不下去。这是无法避免的局面,除非你源源不断的给一部分老百姓发钱,再用房地产去吸。这会破坏最基本的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反而会让这笔巨款被吸的更快。曾经我们已经用过一次,发现负面效果特别多以后,我们已经不敢再用了。而其他的方法,只能延迟这个终结的时间节点,并不能让问题永远消失。也正是延迟方法的存在,让土地财政的发展模式,在前几次危机到来时,都被采用不同的方法给推后了,没能出现大众期待的结果。不过这也会加大问题的严重性,让后人面对的困难更加巨大,直到难以解决。把问题推迟到后人身上,相信后人的智慧,这就是现在我们的做法。那么在现实中,如何判断这笔巨款是不是被消耗完了呢?其实我们并不能准确判断出,这笔钱是否被消耗完了。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些社会现象中,发现这笔钱逐渐见底的迹象。比如说,房屋空置问题,可以直接反应社会大众是否还有能力支持房贷。毕竟房子是必须的居住品,除非真的买不起,否则大家咬咬牙都是想要上车的。如果大众无力支持房贷,这就说明,大众的钱包已经快比脸都干净,巨款快要被消耗殆尽。咱们第一次使用定向超发货币的操作,就源自于对大量房屋空置问题的察觉。以至于让我们通过超发货币的方式,使用出了“涨价去库存”这种操作。而现如今,我们又一次出现了大量房屋空置导致的销售难的问题。而且和上一次相比,现在的问题变得更加严重了。再比如,我们可以观察地方和地产公司现在的处境和反应。现如今的房地产公司,普遍爆发了债务危机,拿地欲望也开始大幅下降。这种债务危机源自于资金链的断裂。我们现在知道,房地产公司,包括地方财政的资金链,是依靠社会大众的钱包来维持的。房地产公司发生债务危机,资金链断裂的问题,可以归因到大众钱包瘪了。受此影响,房屋空置严重,地产公司高价买地后,没能把房子卖出去收回成本。为了确保自己活下去,地产公司开始节衣缩食,开始不听地方的调遣,拿地欲望急剧降低。而在我撰文的时候,全国各地的很多城市,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房地产的政策。包括放松限购限售,降低银行贷款利率,降低首付比例,延长贷款年限,货币棚改化,进一步放宽落户要求,无落户买房,等等等等。这一系列的举措都证实,现在的房屋空置和烂尾风险非常之严重。以至于各地方需要通过放宽准入门槛的方式,让一些原本上不了车的人也买房上车。这就是这笔巨款快空了,地方在想办法到处继续吸取财富,维持土地财政的表现。甚至就连现如今的996+35危机,也与此息息相关。996的工资,相对于八小时工资的工作,肯定是要高上一些的。更高的工资,就意味着更高的购房能力,以及个人对未来的乐观估计。从这个角度讲,地方其实也希望企业能够采取提高工作强度,加大劳动者损耗的模式。这样,劳动者就可以在前期获得更多的收入,并在高收入的糖衣炮弹下,对35危机缺乏警惕。于是在不察之下,打工人用六个钱包付首付,把三十年房贷拉满。打工人全然忘记,自己高强度加班泛滥的工作,挺不了三十年的时间。一旦出现收入大幅下滑乃至退出职场的情况,问题就随之出现。而当你交出六个钱包,拉满三十年房贷后,你就失去了地方的利用价值。这就是为什么,现如今一系列的地方人才政策,都是为尚未买房的人群定制的。无论是对应届生的就业倾斜,还是未买房人群的各种补贴。只要你能继续留在这座城市,你就是这座城市潜在的购房人群。对于买了房的“人才们”,地方并不会关注这些人的居住体验。开发完一个楼盘后,不等基础设施跟进,地方就需要匆匆忙忙的跑到下一块地皮去卖地开发了。买房人就只能乖乖待在入住率低,缺少基础设施的“鬼城”“睡城”里,自求多福了。

三、软着陆or硬着陆

本文最后一部分,我们来谈论一下房地产的未来。或者具体一点讲明,就是房地产未来是软着陆还是硬着陆的问题。软着陆,就是逐渐降低对房地产和土地财政的依赖性。而在这个过程中,房价也会逐渐回归到刚需接受的水平,回归它的居住属性。最后在较长的时间稀释下,房地产泡沫被彻底解决。至于硬着陆,就类似于上世纪的日本,泡沫直接破裂,房地产直接崩盘。这也是很多人戏称的“放烟花”。我个人并不鼓励这种“放烟花”的心态。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在发生经济危机和泡沫破裂时,往往受伤害的程度要比既得利益者更深。比如经济危机中,资本家最多就是企业关停,它还是可以依托大量已有的财富,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然而对于劳动者来说,经济危机到来,意味着劳动者大批失业,失去收入,谋生困难。同样的,对于房地产和土地财政来说,泡沫的破裂对劳动者的危害性同样很大。如果房价真的崩盘,对于那些高位买房站岗的打工人来说,天台的风很凉很凉。它们未来的结局,要么是继续996苦熬岁月,用一辈子毫无生命体验的经历,还完房贷。要么就是走向断供乃至自杀的结局,日本房地产崩溃下,数万乃至数十万民众自杀。而在现实中,这些民众其实什么都没做错。他们认真读书,他们加班工作,他们内卷奋斗,他们只是想有个温馨的小窝。断供的负面影响,同样会反馈到社会层面,导致资金链断裂。受此影响,大批企业会出现资金链问题,破产倒闭,经济大萧条的局面也将随之发生。而就和前面说到的那样,大萧条对劳动者的危害要远超对资本家的影响。恒大就算破产,恒大的老板也能过上高于知乎平均水平的生活。而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被迫退出职场,你就只能像“下岗工人”那样,灵活就业了。那么,我们的房地产,未来更倾向于哪一条路呢?理性的人都知道,软着陆是最佳的方式。它可以将泡沫逐渐消解,不至于发生大的动荡。但是我们仔细回忆一下过去,在历史的长河中,是软着陆多呢,还是硬着陆多呢?在封建社会中,软着陆的做法就是各种改革和变法。然而历代王朝中的变法,大多都已失败告终,即使有宰相乃至皇帝的授意和推动。极少数成功的变法和改革,推动改革的核心人物,大多也没能获得好的名声,甚至没能善终。即使我们回到现在,诸多历史舞台闪亮过的弄潮儿,大多也是以“硬着陆”收场的。比如计划经济时期的国企们,在退出历史舞台时,出现了轰轰烈烈的“下岗潮”。受此影响,东北地区的经济长期低迷,工业化受损严重,现在仍然没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模式。至于最近发生的事情,那就更多了。比如教培行业,从比肩互联网的热门去处,生化环材的大救星,到大厦崩塌,数百万人就业困难,只是一瞬间的事情。还有前几个月出现的建筑行业清退大龄员工,也是一种“突然休克”的模式。人类并不是个喜欢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的物种。相反,人们喜欢按照已有的既定路线不断发展下去。这就和大家养成思维定势和一些坏习惯是一个道理。明知道思维有缺陷,习惯不好,但是就是不想改,继续维持自己现有的思想与习惯。人类个体都是如此,由人类构成的社会就更是如此了,毕竟社会的发展方向,是人类决策的。于是,当人们在某种社会发展模式中尝到甜头后,人们不会想要发掘其中的缺陷,防患于未然。对于人类来说,人们并不能确保找到比现有模式更好的模式。比如现在的土地财政和高房价,尽管我们可以肯定,这种模式有着致命的缺陷,无法长期持续下去。但是问题在于,我们找不到比这个模式更能短期高速提升经济的方法。产业升级,建立技术壁垒?这比推行土地财政难太多了。同时,原有模式的发展,必然塑造出诸多既得利益者。这些既得利益者将会对发展模式的变换构成巨大阻碍。封建社会变法的最大阻碍,不就是那些记得利益的保守贵族吗?结果,人们只有按照原来的发展模式,继续走下去,一条路走到黑。伴随着既有路线的继续发展,问题开始变得越来越多。然而在出现众多问题的情况下,人类的心理因素,仍然驱使人们不会放弃原有的路线。人们最多只是在原有路线的基础上,不断的进行小修小补,甚至拆东墙补西墙。直到最后,问题发展到不可调和,影响人类文明继续前进的时候。或者被迫采取“断臂求生”的策略,在极短的时间内抛弃掉原有的发展模式。或者任由原有模式的问题继续扩张,直到问题爆炸,整个发展模式瞬间瓦解。这两个结局最终都会导致剧烈的社会动荡,即“硬着陆”的结果。然后,人类永远不会吸取历史的教训,留下“下次一定改”的美好承诺。于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硬着陆”成为了人类社会不断出现的情景。

寮國銷魂 发表于 2022-10-14 22:38

2008年的时候,孙会长和素艳就在论坛里有一句没一句的讨论房价暴跌,只是“暴跌“到现在房价越涨越高了。那时候就是他们这样讨论把我吸引过来了。呵呵。

1980xiake 发表于 2022-10-17 09:44

寮國銷魂 发表于 2022-10-14 22:38
2008年的时候,孙会长和素艳就在论坛里有一句没一句的讨论房价暴跌,只是“暴跌“到现在房价越涨越高了。那 ...

孙会长的预测很久没有发挥出正常水平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什么到处都在说房价要暴跌?房市春天还能坚持几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