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 越
铜鼓是青铜铸造的鼓,历史比皮鼓更久远,在古代常用于战争中指挥军队进退,也常用于宴会、乐舞和祭祀中。
商代至战国的铜鼓,目前发掘并保存下来的,只有三件:一件是横置的两面鼓,鼓面铸成类似鳄鱼皮的花纹,鼓身铸着双鸟,是商代乐器;另两件为筒状的一面鼓,底下为空,是春秋时期的秦国乐器。
中国是世界上发现铜鼓数量最多、铸造和使用铜鼓时代最早、历史最长的地区。现在全国共保存古铜鼓1600件以上。在古代,少数民族贵族统治者,曾以占有铜鼓的多少,作为代表自己统治权力大小的象征。情况和作用,与汉族统治者的“鼎”近似(诸侯九鼎,卿大夫七或五鼎,士三或一鼎;一说天子之制为十二鼎,但至今未发现周天子陵墓,这个记载是否正确,还有待证实)。
古代铜鼓几乎遍布整个江南地区。浙南方言至今仍把一切鼓都叫“铜鼓”,就是明证。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更有大量铜鼓出土。时代大多相当于汉代或以后。这是因为他们不但把铜鼓当战鼓,而且还是祭神场面上不可缺少的主要乐器。《后汉书·马援传》中就有关于骆越(南越)铜鼓的记载。铜鼓大小不一,最大的直径在一百厘米以上,最小的只有十几个厘米,重量自数十斤至数百斤不等。鼓面有浮雕图案,中心为月光形,边缘为蟾蜍等。鼓身全部有花纹围绕。
广西、云南的少数民族都有三月祭雷神的传统习惯。祭雷仪式是雷神观念在人们的行为活动中的表现。由于古人认为雷神催生万物,主宰雨水,因此,古代曾盛行祭雷仪式。特别是广东雷州剐嘴雷神庙的祭雷、献雷鼓车,即俗称的“雷州换鼓”,的确是祭雷大典在全国乃至全球最著名、最隆重、最壮观的祭雷仪式。这就是冯梦龙在《警世通言》第二十三卷中说的天下四绝之一的“雷州换鼓”。
雷州地近热带,多雷雨。“换鼓”是古代的一种祭雷神活动。据专家考证,每年举行三次,第一次“开雷”,于正月十五举行;第二次“酬雷”,于农历六月廿四日举行;第三次“封雷”,于冬至节举行。所谓“换鼓”,就是正月十五日举行的“开雷”仪式。由锣鼓队、旌旗队、僧尼、族老、歌手、大众等按八卦图型排列成阵。场中央置一个直径一米多的大铜鼓,鼓面为太极图,法师站在鼓上主祭。四周排列着上千面大小铜鼓。法师宣布祭雷仪式开始后,百姓、官员一律伏地叩拜,向雷公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接着由僧尼大众出场颂经,然后是各族老颂唱铜鼓歌;之后由歌舞手出场唱雷歌、演雷剧、奏雷乐、跳傩舞。随着演出不断推向高潮,锣鼓齐鸣,响声如雷,震荡百里。当击鼓至第六轮最后一槌即第一百零八槌的时候,顷刻间千鼓竞发,百里可闻,祭雷活动进入最高潮。法师在这一槌落鼓的同时迅速将预先选好的新鼓换去雷坛上的旧鼓,旋即“轰隆隆”一声,晴天霹雳,电闪雷鸣,风雨接踵而至(这当然是传说,即便是在雷州,正月十五打雷的可能性也不大)。每年的新鼓都是事先从各部落敬献的铜鼓中挑选出来的。而换下的旧鼓即交回原部落埋于地下珍藏起来。这种埋在地下的铜鼓,后世逐渐被发掘出来。
隋唐时代,雷州祭雷神还是当地俚民的民俗;但是随着福建居民的逐渐迁入雷州半岛,一方面输入了汉族文化,一方面也继承了俚族文化,我们今天说她是“中华古文化”,绝对不会错。
我们虽然“无缘”亲自参加这种上千面铜鼓一齐敲响的热闹场面,但是闭着眼睛想一想,这个“鼓阵”场面,一定不会次于张艺谋的“缶阵”的。而更关键的是:这种“鼓阵”,是中国古代固有的铜鼓文化,可以“恢复”;而绝不是张艺谋创作出来的伪文化“缶阵”,历史上从来没有过,谈何“恢复”、“再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