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易研究会

足球期刊預測總合集

益于老人 利于社会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4-13 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公元


  了解佛教文化,懂些佛学原理,可以免受邪教邪法等歪门邪道的欺骗与毒害,可以增强“忘记”的能力,在心态上实现对自身的超越。面对老龄化,佛教文化可供借鉴,足资启发之处,其益于老人、利于社会之处具体说来尚有不少。试扼要分述如下:
  就老年人本身来说,祛病健身,延年益寿是最迫切、最强烈的需求,佛教文化中蕴含有不少可以满足这种需求的内容。曾有记者和科学工作者到寺庙中探求长寿秘诀,发现自然清净的生活环境(寺院大多建在风景优美、环境幽静、空气清新的地方),善于在心理上自我调适、清心寡欲、宁静淡泊、慈悲喜舍的心态,戒杀放生与饮食上的素食主义,静动结合的活动方式和有规律的良好的生活习惯等,是不少僧人健康长寿的基本因素。一些在家的佛门弟子(佛教居士)和善于从佛教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有益成分的人,往往心胸开阔、待人真诚,淡泊名利、乐善好施,为人处事心态平和,碰到问题能看破放下,人际关系、社际关系融洽(和气待人,和睦家庭),生活习惯良好(基本吃素、较少不良嗜好、注意身心锻炼等),他们的心理年龄往往低于生理年龄,因此身心健康较有保障,即使病了,良好的心理状态也有益于疾病的治疗和身体康复。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林长李木源先生十多年前身患绝症,医院检查认为顶多只能勉强维持六个月生命,他按佛陀教导全身心(包括疾病生死与一切身外之物)彻底放下,居然一直到现在都活得好好的,而且越活越健康快乐充实。类似的例子绝非个别。老年人的健康是养老的—个重要方面,老年人善于自我保健和安养,既可使老年人自身减少痛苦,又能使子女和社会减轻负担。
  就子女对老年人的抚养与照料而言,佛说四重恩中就有父母恩。佛经中有一部《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佛陀以自身的实际行动作为典范,阐释孝道,讲得极为深刻透彻,感人肺腑。净土宗第八代祖师杭州云栖寺的袜宏莲池大师在母亲去世后出家为僧,曾“怀母木主”访道参学,成为历史上释子尽孝的一段佳话。佛教特重因果关系、主张众生平等的思想对于继承中华优良传统、搞好家庭养老、提高子女与家属的养老责任感及其对老人的抚养质量,是有重要的道德规范与约束作用的。代际平等是众生平等的一个重要内容,如连老年人的权益、父母的赡养都得不到保障,还谈什么众生平等、普渡众生?一个对父母长辈缺乏孝心、不知报父母恩的人,谈何菩提心与报佛恩、爱国心与报国土恩、慈悲心与报众生恩?从因果关系讲,一个对父母没有孝心的人,也难以得到自己子女的孝心,一个遗弃父母的人,也难免被自己子女所遗弃,是谓因果不爽。至心尊重父母长辈,悉心照料父母长辈,使老年人始终感受到家庭亲情的关怀与温馨、共享天伦之乐是子女不可推卸的职责与义务。面对老龄化,这种道德教化还是有其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的。就晚辈与老年人的相互关系而言,一方面,子女等晚辈要以报恩之心尊重、爱护、善待老年人,另一方面,老年人则以慈爱而又超脱的心态关怀、爱护子孙后代,这样就能形成和睦融洽的家庭关系,使家庭生活安乐幸福。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老龄化的过程中,家庭成员中有老年人的会愈来愈多,如有更多样的家庭是和乐美满的,所在社区的和谐安定,整个社会的安宁祥和,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保证。对老年人和老龄社会而言,还有一个人们往往不大愿意提及,而又实在无法回避的人生大问题,即与死亡相联系的临终关怀问题。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与死亡越来越接近,一旦无常到来,面对死亡怎么办?这对老年人是个极为严峻的问题,也是个较其他人群更为紧迫的问题。一般来说,死亡无论对于当事人本身及其亲属、友人等,都是可怕的、痛苦的、残酷的、难以接受的。但生死事大,有生就有死,谁也无法逃脱避免。害怕死亡并不能使死亡远离。有时越是害怕死亡,越是惊恐不安,死神可能越要找到他,反而会加速死亡,面临死亡时亦更加痛苦不堪。而坦然面对死亡,有时死神反而不敢找他,即使寿数已到,无法更改,也能安乐而去。既然如此,惊惧恐慌还不如坦然面对,于己于人都能减少悲伤痛苦,何乐而不为?但话说说容易,真的面临死亡,如何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做到真正的安乐死决非轻而易举的。
  临终关怀是宗教文化的一个基本课题,各种宗教都有相关的一套教理与方法。佛教文化更有相当系统缜密完备有效的往生与度亡的理论与方法。其中有不少可供借鉴的有益成分。历史上与现实中不乏藉此心无挂碍,坦然笑对死亡,安然走向彼岸者;有的甚至预知时至,来去自由,何等潇洒!那才是真正的“安乐死”。医学界、人口学界、社会学界、伦理学界、法学界等经常提起“安乐死”的话题,但用药物等办法实施“安乐死”,涉及到一系列棘手的问题,未必是真正的安乐死,因而众说纷纭,争论不休,莫衷一是。而且佛教文化中对于死亡的认识,处理死亡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不仅可以使亡者本身得到安乐,还可减轻亲人与亡者生离死别的痛苦悲伤,避免悲悲戚戚大呼小叫哭喊哀号的令人断肠的苦难场面。“生死涅盘等空花”,佛教文化主张厚养薄葬,采取以火葬为主的丧葬方式,对于推行殡葬改革,改革借死人搞迷信活动、滥占土地、大吃大喝、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陋习,对于移风易俗,节约土地,保护生态环境都是颇为有益的。

签到天数: 3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09-4-13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智大行才能大慈大悲。需从关心身边每个亲人开始。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4-14 05:30 | 显示全部楼层
爱会爱他人:pl: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