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69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
楼主 |
发表于 2020-6-17 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徐铁嘴和家里的老头子解释说,虽然当时他在那户人家里时,直觉就已经告诉他了,那块上面带着小篆字体的石头绝不一般,可是他却怎么都没有想出这个石头是作何而用的。可是那户事主的一句话提醒了他,瞬间徐铁嘴就想通了这种石头的来历,它正是古书中所提到过的“黄肠石”。大家都知道,在汉代的时候王族有一种独特的幕葬方式,被称之为“黄肠题凑”,它和玉衣、梓宫、便房、外藏椁同为帝王规格陵幕的组成部分,使用者主要是煌蒂及其妻妾,但是如果经朝廷特赐,一些勋臣贵戚也可使用,汉宣帝时刘氏皇族就曾赐大臣霍光黄肠题凑入葬。而黄肠题凑中的“黄肠”,指的就是黄心的柏木,“题”指题头,即木材接近根部的一端,“凑”指向内聚合。黄肠题凑四字合起来,就是指用黄心柏木在棺椁外垒叠起来,全部题头向内。其实也就是一种变相的帝陵的保护方式,如果真的有道慕者打通了幕道,进入了幕室,他光是想通过这一米多厚,由坚实的柏木所组成保护层也要颇费一番功夫。然而到了东汉末年,一方面由于连年的征战,对于这种统一规格的木料采购上面,朝廷上的财力有些力不从心,另一方面,符合要求的木料也实在有些难寻,所以大汉朝廷就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开始用一些石料来替代柏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黄肠石”,随着黄肠石的出现,“黄肠题凑”也便逐渐绝迹。而《后汉书》也有记煌蒂丧葬礼仪云:司空择土造穿,油堤帐以覆坑,方石治黄肠题凑便房如礼。这里的方石指的就是黄肠石。只是这个黄肠石的名气实在不大,一堆石头堆在一起和幕室几乎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再加上黄肠石本来就差不多算是一个过渡期的产物,与闻名于世的黄肠题凑相比实在是毫不显眼,以至于后世发现的备有黄肠石的坟幕也十分稀少,所以圈子里的人还真的没有多少人会去关注这种幕石,甚至一些人都已经忽视了世上还有这种事物的存在。徐铁嘴要不是被事主无意当中的那句话提了一个醒,估计直到现在也不会想到这块自己做过的石头就是古书中所提及的黄肠石。而且这个黄肠石大多数都是取于千里之外的两湖蜀地,每一块上面都会刻下几行小字,大多是记载这块石头的出产年号,制作它的工匠名字,以及石料的产地。这样可以做到每一块石料都有地可寻,方便日后万一陵幕中出现了什么问题,朝廷可以按迹追查到底,官面上称呼这几行小字为“留底”。所以徐铁嘴当时在那块石头表面上发现的那几行小篆字体,就是记载了那块黄肠石产地工匠等信息的留底,只是因为这块黄肠石的年代实在是有些久远,再加上又在那户人家的猪圈里垫了几十年的地,更在他家院外风吹雨大了好几年,所以整块石头上面的留底小篆才会被磨损得模糊不清,要不是徐铁嘴细心,又恰好懂这些,恐怕外人压根就不会注意到这块石头的特异之处。只是像这种山里的人家,从前要建一个猪圈之类的,是从来不会去想从外面买一些砖头水泥回家用的,都是随便在附近的山角田头捡一些差不多的石头回家自己混着泥巴稻草盖一个土窑子。而且像这种山里,前几年郑辅才修路通了车,在此之前,全都是要靠人抬马拉才能将东西带进山的,所以这户人家猪圈里的这块黄肠石绝对不可能是从山外带进来的,它一定是这户人家以前的老辈在附近的山里面捡回家的。也就是说用到了这块黄肠石的那个不知名的汉幕,也就在这附近的某个山里面。而汉幕之中,众所周知,汉朝王族厚葬成风,每一座王家的幕中陪葬的黄金数量那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徐铁嘴其实对于幕中的财宝没有多大的兴趣,当然,要是说他对黄金丝毫不动心,那也绝不可能,只是在这可能存在的不知名的汉幕中,比黄金更加吸引徐铁嘴的是那些精美的玉器,尤其是万一运气好,碰到了传说中的金缕玉衣,那就算是让他徐铁嘴少活十年,他也是心甘情愿。家里人当时听到徐铁嘴这样说的时候,也都没有丝毫怀疑,因为众人全都知道徐铁嘴此生钱权美色,一概毫无兴趣,唯独喜欢收藏各种玉石和玉器,秦汉时期的玉器徐铁嘴之前也不是没有收藏到过,可是一件汉幕的玉衣对于徐铁嘴他们这种狂热的玉石收藏者来说,那种诱惑无疑是致命的。所以徐铁嘴当时就在心中做了一个决定,既然从来没有听说过在这附近发现过什么汉代的古幕,那么这座古幕就一定还在附近的某个山里藏觅着。而且就算这个古幕已经被道慕者发现了,但是幕里面的东西总不会被搬空吧,一定会遗留下一点什么,徐铁嘴的要求也不高,能让他捡到几枚玉衣上面的玉片他就心满意足了。只是唯一让徐铁嘴有些放不下心来的就是,那户人家里的那块黄肠石,前面的故事咱们已经提到过了,黄肠石是紧紧围绕在幕主棺椁外面的最后一层防护,而那户人家里的那块黄肠石的出现表明,这座汉幕的最后这一处防护也已经被损坏了,而且像这种幕石直接裸露在外,可以让人轻易捡走的情况,十之八九都不是人力所为,因为一个道慕的再怎样大肆破坏古幕,这个幕室里面的结构总不会有什么改变的,辛辛苦苦打了一个幕道,结果却从幕道中拖出来了一块黄肠石,这种事情哪怕是得了失心疯的道慕者也都是做不出来的。所以这种情景除了道慕者在幕室里用几十斤炸药将整个古幕给炸了一个底朝天之外,也只有碰见了百年不遇的山体滑坡或者泥石流才会造成。只是一般汉代的古幕黄肠题凑这种幕葬方式都分内外两层,到了东汉时期黄肠石代替柏木之后,汉幕外层的黄肠石都是长条形状,而围绕着棺椁的那一层却是正方形的石块,这也可以算作是一种双层防护。而且在这内外两层的黄肠石之间还有厚厚的一层青膏泥,主要是防止渗水的,也有很强的防腐效果,而且粘性也很大,破坏这么一层青膏泥也要花费不少的力气。所以就算徐铁嘴当时自己心里知道这古幕中的物品还被保护的完好无损的希望十分渺茫,但是他还是有意的不去细想这个问题,只是觉得无论怎样都要先将这个古幕的地点给探出来,到时候这个幕中的具体情况自己再亲眼去看看不就好了。于是就怀着这种心思,徐铁嘴在附近的几个山头上又转悠了一整个上午,到处查探可能存在的龙穴地点,结果却是一无所获。到了午后,徐铁嘴随便找了一处避风的地方,席地一坐,拿出随身携带的食物和水,简简单单得吃了一点,就倒地而卧,闭目养神起来。家里的老头子听到这里,都明白过来这徐铁嘴是在做什么打算了,他只不过是在静候夜晚的到来。
其实要是严格说起来,徐铁嘴现在的这套本事也不全是在家里学来的,前面有说过,他们家这一支对于相学是最为精通的,而天地人之中的地相之术说白了,就是帮人看水风选吉地的。只是古时候的地向堪舆,那做得都是几百上千年的打算,而远非像现如今这样,城市建设三天两头变,一条马路通车没几天就又要抛开埋条电缆什么的重新再铺。古人讲究的是入土为安,亡者入殓之后,逼不得已是万不可将他再从土中取出来的,最好是千秋万载之后他依旧安眠地下。可是当死者入土之后,百年之后,他所在的那块地貌是很有可能会发生大的变故的,无论是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还是河水改道,环境的因素都会影响到这块幕地的风水。也正是因为,古时候帝王的陵幕选择,都是借助高山大川而为,因为像这些自然产物是很少会像其他矮山丘,浅河道那样有所变化的,你什么时候听说过昆仑山的山脉崩塌或者是长江会改道?可是万事没有一万,却只怕有万一。徐铁嘴当时一心想要寻找的那处汉幕,一定是在很久之前遭遇到了一些他所不了解的变故,以至于地表上面产生了极大的变化,这才导致了徐铁嘴在先前的寻穴过程中毫无所获。可是相师们对这种情况的一筹莫展却并不代表所有人都会对此毫无办法,同样靠着看风水寻龙穴吃饭的另外一伙人,在这种情况之下,却有着自己一套独特的办法,而这群人我以前的故事里曾经专门介绍过,在前面的故事里也有所提及,他们就是“道慕贼”。这群人的起源,发展,分类我曾经详细的说明过,今天这里我就不再做过多的赘述。只说这群道慕贼关于定穴之术也有三字要诀,先后分别是人地天,恰好和相师们的天地人三相的堪舆之术相反。虽说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联系,可是想起来也可以说是历史上两拨人马祖师爷们和后背们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吧。道慕者们的三字要诀,其实只是针对于相师们的地相之术,其实也很好了解,一边是帮人选吉地安葬的风水先生,一边是专靠借阴财发家的“地鼠”,原本两边人就算是天然的对立,虽说不少风水先生私底下也会去做一些挖坟掘幕的勾当,但这种事总是不可以被摆在台面上的。而道慕者的人字决说起来也很是简单,就是看书查资料,从而确定目标的准确位置。很多人都会误以为道慕贼只是一群文盲,是带着铁锹乱刨一气的蟊贼。虽然说道慕圈里这种人为数不少,但是那些人身上根本就没啥本事,也不可能挖到什么好东西。真正这这行里有些名头的,那是颇具学识的一群人,这些人读书甚多也很杂,什么县志,落魄文人的自传全部都会有所涉猎,而且他们也会沉下心来,苦心钻研,然后从这些外人眼中毫无意义的一堆书中的不起眼的地方就寻出做活的蛛丝马迹来。说白了,靠着反复阅读文献古籍来寻找古幕地点的就是道慕圈里的人字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