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易研究会

足球期刊預測總合集

中国年,变革中的传统节日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2-15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年,变革中的传统节日
艾君接受《解放日报》记者徐蓓专访畅谈“中国年”

“过大年,放鞭炮;穿新衣,戴新帽。走东家,串西家,家家户户热闹闹……”这首民谣反应了过年的一些节日期间的民间习俗,也刻画出人们,尤其是少年儿童对春节的渴望。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新的一年春天的到来,人们将告别寒冷单调的冬季,迎接生机盎然的春天。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中华儿女、炎黄子孙全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例如: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年画、守岁、爆竹、拜年等春节习俗,也有蒸年糕、包饺子等过年食俗。从远古到今天,人们的进步不是固守已有的传统,而是变革传统。尽管进入21世纪后,人们过春节更多地追求的是自由、快乐、奔放和自然,但追求“吉祥、平安、喜庆、团圆”的理念没有变。以下为艾君与《解放日报》记者徐蓓畅谈“中国年”实录

徐蓓:您当初写《中国年》一书,是出于怎样的想法?
艾君:我当时主要出于以下两个原因考虑:
一是在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我国民俗界、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一种是复古观点。一谈到民俗、谈到保护,似乎就是恢复和复古,眉毛胡子一把抓,只要是传统的都要保护传承,甚至在一些地方、在一些民俗学者的理念中,把封建迷信的礼仪礼俗都要恢复,这种思维意识不是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理念。一种观点就是科学地保护理念。此种观点,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以与时俱进的思维和价值观去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问题。
在对待传承与保护问题上,我的观点,我国的传统文化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精华,有科学的,也有愚昧的;有进步的,也有落后的;有对现代化建设有启发指导意义的思想理论,也有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有约束、阻碍作用的。保护传统文化不是就不要讲科学,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的东西应该吸收借鉴,不是复古,对于不科学的有害于人的思维意识和社会进步的理论和行为,该保护的就记载后发展下来,不该保护的就记载后完全抛弃,而不是只要传统就采取复兴、复古的观念和做法。在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上,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在科学的理念指导下,才会有目标可循、有标准可言,才不至于走入愚昧、落后的传统文化里的那些糟粕束缚之中。
而从市场上民俗方面的图书情况看,尤其是节日方面的民俗图书,大都是人人皆知的那些过去人过年过节的往事,很少看到一本以现在人的道德观念,以科学发展、与时俱进理念去创作出版的民俗著作。我基于以上考虑所以策划主编并亲自主笔了我国首部现代民俗著作《中国年》。
二是2005年是我国打贺岁图书品牌的黄金出版年,我观察认为,许多出版商出版的图书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贺岁”不是金字招牌,“贺岁片”、“贺岁币”、“贺岁画”等已司空见惯,而“贺岁书”又成当时出版界一大热点。譬如,《天下有贼》一书也在爆炒中。那么是不是为春节出版书就叫“贺岁书”呢?传统观念“贺岁”内涵又是什么呢?

对于“贺岁”作品,我国传统民俗与西方理解是不同的,我国民俗界与影视界的观念也是有区别的。

我的观点,在演艺界“炒作贺岁”实际传承的是西方“贺岁理念”。他们把贺岁片归纳于三种类型,即“类型说”、“档期说”和“模糊说”。所谓类型说,就是认为“贺岁片是一种喜剧类型片”的观点。所谓档期说,就是认为“贺岁片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过是在春节档期放映的影片而已”的观点。所谓模糊说,就是既不完全赞成类型说,也不完全赞成档期说,也没有明确反对这两种观点提出自己观点。他们更注重时间性和娱乐性,似乎把在春节前后推出的娱乐性作品统称为“贺岁作品”,这种不注重内涵、忽略传统民俗理念、以自我为中心靠炒作追求效益的“贺岁”理念,让人感觉到有些“挂羊头卖狗肉之嫌”。

而在我国民俗界,更注重的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挖掘。简言之“贺岁”就是庆贺岁末。查阅《现代汉语词典》,“贺”的含义是“庆贺”,“岁”的含义是“年”,“贺岁”也就是表示“庆贺(新)年”。既然是“贺岁”文化,那么他的内容和故事一定与祝贺新年、春节等有关,中国的贺岁文化是春节文化的特有产物,不容盲目更改,更不能“挂羊头卖狗肉”。

我发现,从民间文化的事件、风情和民间生活去发现和追溯看“贺岁”作品也是有民间来源的。旧时我国的梨园有个传统,每逢年关岁末,必会聚合大帮名角儿唱一出大戏,内容都是与春节关联的吉祥喜闹类,各位角儿都使出看家的本领。演出目的就是感谢观众多年的厚爱,与义演无异。可见传统的“贺岁”作品也是有标准:一是主题以喜庆吉祥为主,为节日里图个吉利;二是内容与过年有关;三是目的主要是酬谢观众厚爱。
基于对贺岁作品理念的考虑,创作《中国年》打“贺岁”文化品牌,是向社会灌输一种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贺岁理念。“贺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特殊文化品牌,但“贺岁”不是金字招牌,不能“挂羊头卖狗肉”。炒作“贺岁”可以,不过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把春节的作品都堪称“贺岁”,如果盲目在作品创作、制作上有投机心理,不去考虑民俗性、民族性、乡土文化的存在规律,只顾打出“贺岁”的牌子,其实并不具备贺岁的品质,将有损“贺岁”的品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蔑视,这是一种很不健康的文化理念,不利于整个“贺岁”文化市场的发展。

徐蓓:你所写的《中国年》是本什么样的书呢?
艾君:《中国年》一书紧紧围绕春节吃、喝、玩、乐进行构思设计,勾勒出过年总在与欢乐相连,过年总在和幸福吉祥对接,过年总在折射出时代的影子,过年总是反映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带着人们走进时空隧道,回首过去,瞻望未来的……书中用一些想象和智慧,带我们玩出无限创意,而愿望和希冀追求的是吉祥、平安、团圆;玩的方式就是我开心、我高兴、我愿意。这些答案在《中国年》里都能得到完美解释。

“我用我的方式来过我自己喜欢的年”是进入21世纪后人们对过年的意识变革,这是《中国年》一书编写的主体思路。《中国年》不仅叙述了旧时的春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融入的无限留恋、回味和憧憬,也阐明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现在过春节的方式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以传统与现代对比的写法,告诉你现代人过春节的思维方略,让你的春节每年都是新的。并阐述了在现代的春节如何体现出人们对吉祥、团圆的愿望;现代的春节如何玩得开心、吃得满意;现代的春节如何去完美打扮自我等等,同时启发你如何更好地以自己的方法策划出一个你希望拥有的幸福愉快的春节。可以说,是一部涉猎内容广泛,集知识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于一体,过节以及度假的参考读物。


徐蓓:我国春节习俗很多,在您看来,哪些古老的春节习俗还可以被保留下来呢?
艾君:中华民族之多,各民族融合而成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尽管已作为传统文化存在下来,但其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还在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它的许多有益的理念和体系对于我们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具有坚韧的凝聚作用,对于我们批判地吸收、接纳和消化世界各类文化也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这些优良传统值得我们格外珍惜。但有些文化理念具有的向内追求和自我封闭的倾向,如果加以传播蔓延也会逐渐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其消极面也会造成我们与国际接轨、追求世界和谐的心理障碍,对此应给以批判和抛弃。
现如今因为怀旧心态,研究旧时民俗者多,投身新民俗研究者几乎为零,反应新民俗的文章也少的可怜。这与与时俱进的新时代是不相称的。民俗文化反应了人们对时代的审美、生活和心理需求,如果不重视新民俗、现代民俗的研究,又如何去发现现代人的心理、生活和文化需求呢?又如何去针对性引导和进行人性化管理呢?又如何去发展人类文化文明呢?
春节是我国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中一个具有吉祥、平安、喜庆、团圆的节日。在我国春节期间的许多习俗对于民族和谐、人的道德价值观的修养、人的情感诉求、社会的温馨向往都是大有裨益的。当然也有一些带有愚昧、封建迷信的习俗。所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与时俱进的理念,在对待节日习俗问题上去采取扬弃和批判吸收才是对传统节日的最好保护。
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南北方、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各地春节的习俗不是完全一致,但追求“吉祥、平安、喜庆、团圆”的理念是一致的。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它标志新的一年春天的到来,人们将告别寒冷单调的冬季,迎接生机盎然的春天。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中华儿女、炎黄子孙全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例如: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年画、守岁、爆竹、拜年等春节习俗,也有蒸年糕、包饺子等过年食俗。从远古到今天,尽管人们价值取向、生活欲望有了差异,社会也进步了,但都得到了人们的自然接受和保护,一直在延续下来,这说明这些习俗是适合人类的文明、和谐发展、吉祥和进步的,追求的是对美好的向往,应该得到保护和传承。
例如,当然有些地区流行的“大拜年(除夕夜给长辈磕头)、祭鬼神”等春节习俗,很难融入这个时代的理念和科技的发展需求,应该抛弃或者以别的方式取代。21世纪后,人们过春节更多地追求的是自由、快乐、奔放和自然。这是人的行为价值的取向。

徐蓓:您认为,进入21世纪后,人们对春节习俗的认识有哪些转变?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艾君:我国春节习俗很多,进入现代社会后,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对生活需求的不同以及人的意识的变迁,我认为,我用我的方式过年是现代人过年的意识需求。
春节年年过,过法各不同。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里,春节表现出种种不同的形态,而今天,人们可以选择的过节方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样化。进入21世纪后,人们过春节更多的追求自由、快乐、奔放和自然。
当我们面对空前多样的过年方式选择,我们却又开始左右为难:出游还是回家?看电视还是听音乐会?包饺子还是吃酒楼?颠覆旧俗还是回归传统?其实,春节就像手中的橡皮泥,用一些想象和智慧,我们可以玩出无限创意,而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我开心、我高兴、我愿意。
21世纪,吃喝玩已经不是春节的时尚,关键是追求花样、个性和心情才是过节的目的。
寻呼机被手机取代,手机短信拜年还在延续;电脑在人的生活里的广泛普及,电子贺卡邮件已经不仅仅是年轻人贺年形式,而成为社会广泛应用的贺年方法。春节看电视的人数也急剧减少,众多的人走进互联网看精彩大片、交流感情、玩网上游戏,家庭年饭逐渐被包房年夜饭所代替,许多人约上家人或者朋友春节去泡酒吧、书吧、网吧、玩具吧、咖啡吧、茶吧也是一种新的过节方法。旅游过年的形式更是各具特色,去东北纵情冰雪中、去海南洒脱椰林中、去云南狂欢篝火中……当然去体育馆参加体育活动、去健身房健身、去书城畅游书海都是现代人闹大年的新时尚。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生活意识的转变,现代人越来越倾向于把春节的几天假期当做一段假日来放松身心,一些形式上的活动越来越淡化了。一份网上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人认为,过年时的心态“没太大特殊,和往常一样”。对于“怎样过年最有意义”这一问题,“家人团聚”和“有时间放松一下”是被调查者的首选。当被调查者被问及“何者最能体现过年气氛”时,排第一的是“家人团聚”,其次是“吃年夜饭”,传统的“看春节晚会”、“穿新衣”、“拜年”等都排在了后面。
现代化改变人们的观念,春节不再像过去那样不可替代,也改变了人们过节的方式。以休闲和旅游取代大吃大喝正日益受到人们欢迎。我们不应该把这些变化称为传统的失去,并为此而感叹,而应该把这些变化称为传统的更新。从远古到今天,人们的进步不是固守已有的传统,而是变革传统。
“我用我的方式过年”是进入21世纪后人们对过年的意识变革。但追求“吉祥、平安、喜庆、团圆”的理念永远不会变。
(采访时间:2008年1月28日)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8-2-15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吉祥、平安、喜庆、团圆”:victory: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