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拿到了传统文化的账号,却找不到密码!”
——没有文化的“中秋节”已经不是传统节日
○许石林
中秋节放假,从官方来说,肯定了中秋节的法定地位,但因文化的断裂、疏远、异化,导致了当今中国人过中秋节乃至过一切传统节日,皆因文化内涵的缺乏而变得空洞、糠心、茫然与混乱。除了节日的吃食和胡乱送东西似乎有了某种节日的符号和意味,就再也经不住任何推敲与追问,其余剩下的就是吃喝与狂欢。
汪曾祺先生曾经说过的:节日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的精神抒情诗,她里面保养着这个民族常绿的童心。这句话是对一切中国传统节日最权、最到位、也是最美的总结与概括。而今天,种种异化和恶俗的干扰与破坏、如今与摧毁,使得传统节日尽管从法定上逐步恢复了其应有的地位,但十三亿人却无法呵护这个传统文化的绿肺。中国人知道了尊重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但却不知道如何才能遵守它,更不知道如何才能发展它。正如艺术家鲍传江评论另一场无比盛大的文化活动时说的:发现了古人的账号,但却找不到密码。
泛泛地说,中国所有的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对“礼仪精神”、“礼教文化”的一次次精彩操练,它与西方的狂欢式节日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人过西方节日,较容易;西方人过中国节日,很长时间会停留在表面。中国的节日,其精髓是“礼”,即以“礼”节之——“礼之用,和为贵……大小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得而行也。”(见《论语》)说得很明白:任何事情,任何好事儿,如果不经过“礼”来节制、约束、规范,是不行的。因此,中国人过节,预期说是娱乐、放松、团圆、吃喝,不如说是人在节日里,将平常的人生通过“礼”的精神,在中国文化对一个人所设定的“人的理想标准”面前,把自己检点检点、整理整理、校正校正,使自己更接近至少不太偏离那个目标中的“人的标准”。完成这个精神,会产生许多优美的仪式,比如亲戚朋友的交游往还、比如附带着文化寓意的节令食品乃至礼物的归赠与接受、比如娱乐活动和服饰的讲究等等,都是“德辉于内”的礼之内涵的抒情性发挥。
而这些,正是当今中国传统节日中原本就淡漠,现今已经消亡殆尽的东西。不是说当今人过传统节日一定要过得像古人一样。一是没必要;二是让你学你也学不了,古人不是那么好学的。其实,作为传统节日中优良的文化基因,确实可以服务于当代人,使当代人能够吸收融汇这样的优良文化基因,提高自己的文化血统,降低自己获得文化快乐和文化自尊的成本——比如,传统节日中规定送礼是有着严格的谱儿的,过什么节,该谁给谁送礼,送多少是有谱儿即有规定的,并不是礼多人不怪这么笼统和糊涂。送少了,礼不足,即不敬,不如不送;送多了,也是对对方的轻视乃至侮辱;送错了对象即送给不该送的人,就更是荒谬的。而古人对礼物的规定,注重其文化寓意和内涵象征,并不注重礼物的含金量和货币价值。因此,咬文嚼字的话,不应该反对过年过节送礼——我们号称礼仪文明之邦的传统国家,为什么要反对送礼呢?现在的问题是,人不会送礼,礼已经异化成了许多丑恶的东西。真正要继承传统文化中健康的基因的话,就应该教会人如何送礼,送礼是完成精神抒情的优美的过程,为什么不呢?
说这些东西,在许多鸡贼的的现代人那里,都显得太迂了。毕竟过节不是劳改,无丝毫强制性。但是,中国人必须知道,自己的祖先曾经是很高级地过过多么高级的节日,而为祖先提供精神营养的传统节日,到了今天,已经被糟改成多么糟糕的玩意儿了。
因为中秋节,人与月亮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关系,形成了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月文化,在如今全世界都在向中国开始要传统、学文化的时候,中国人自己却不一定像样地拿得出来,这才是尴尬的呢!如韩国、日本、越南这些中华次生文化地区,却片段或零碎地继承着许多中华文化原生的东西,这也是值得中国人思考的事儿。现在,许多中国人知道了传统文化的重要,也通过诸如奥运会开幕式等证实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而在狂欢式的一次性恶消费之后,许多人仍然回复到原有的对传统的傲慢偏见当中,拿到了传统文化的账号,但却因为傲慢与偏见,尤其是曾经的断裂和丢失,再也找不到密码,这确实是悲哀的事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