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易研究会

足球期刊預測總合集

佛学问答——惟贤长老答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10-13 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佛学问答(惟贤长老回答)
1、“没有般若的修行都是外道”这句到底对不对?禅定中出现景象应如何看待?到底是好还是坏?
答:外道不外道,就看有没有正见。有正见的修,也就是依照般若的修行作观察,般若主要就是讲“无我”,“我”是生死根本。注意这个问题,你不拔断生死根本,不“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拔除由我执产生的贪嗔痴,走的道路是什么道路?那就不是佛法的正道!
“我要求证神通,求得身体长生不死”,这都是心外求法。什么叫外道啊?心外求法执着于形象就叫做外道,所以必须要有智,要具有智慧和正见才行,解决生死的根本办法就是拔除烦恼,所以必须要勤修戒定慧,才能熄灭贪嗔痴。
静中能够看到一些境界,是好还是坏?这就得看是什么相了,假如你是在静中、无执着中自然地现出光明和佛菩萨相,那是好的境界。假如以执着贪爱心,也可以产生各种相:神相、鬼相、菩萨相、罗汉相等,都可以产生,那你就要注意,那不是好现象。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你必须要无所执着,淡然冷静,不要贪恋,不要去追求那个相,不然的话,就要中邪,神经颠倒就会走火入魔。
2、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此心是何心?如何是不生不灭?
答: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这一种心就看是什么心?若是如来的心,心起发生妙有,就有种种清净的境界、清净的国土。若是众生妄心,发生的作用就是一种染污的境界、染污的国土、染污的万象。众生是妄心,如来是真心,妄心真心是一体,不过作用不同而已。妄心是无明造的,真心就去了无明了。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都是讲这个心。
至于如何不生不灭?那必须达到真心境界,那就是清静无为的境界,生灭是有为现象,不生不灭就是真如境界,唯识学上叫圆成实。
3、日常生活中如何修止观?
答:在日常生活中,我觉得大家应该把这个心锻炼一下,如何锻炼呢?就要修止观,如何修止观?采用一定的方式,每天可以逐步来练习,从五分钟到十分钟,从十分钟到一刻钟,从一刻钟到半个小时,从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逐步提高。那么最重要的条件是要调饮食、调睡眠、调呼吸、调心,这几种调相当重要,把这个资粮修好了,就可以静得下来。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参考“修止观次第”。
4、儒家讲“建功立业的内圣外王之道,佛教讲修心,一个人怎样用佛教的修心来做儒家的外王之道?
答:“内圣外王”是儒家提出来的,内心是讲德,讲圣贤之德,“外王”就是搞政治,从总统到宰相以下的各阶层。那么“王道”是什么道呢?我们中国古语的解释,就是仁义之道,内心是圣贤境界,外表用政治手段,行仁义之道,就叫内圣外王,这是我们中国提出来的。
在佛家来讲,在家菩萨是可以搞这个“内圣外王”的,可以举出很多例子,印度的阿育王、中国的梁武帝、唐太宗、明太祖,还有一些当宰官的,如王安石、苏东坡等等,他们所行的都是“内圣外王”。佛家的“内圣外王”,就是内备声闻乘、外现菩萨乘,但是限定在家菩萨,出家菩萨是专门修行,弘扬教法的,他就不能现“内圣外王”身。但作为果位菩萨,他有神通可以现这些身,像观音菩萨一样现宰官身,那么在我们凡夫来讲,凡夫的出家菩萨就没有那个能力,只有好好具备资粮,好好修行,这就有所不同。
5、中观与唯识的主要区别与联系,什么样的人适合学中观?什么样的人适合学唯识?二者是否应该同时学,或是应该有先后次第?
答:中观讲“真空”,唯识讲“妙有”,就象一辆车的两个车轮,两个车轮要配合,宗喀巴大师讲“等于一辆车的两个轮子,两个轮子不配合,车子就开不动”。
中观的中心讲“真空”,唯识的中心讲“妙有”,妙有就是讲唯识法相,空的重点就是破执,破除一切我执、法执,遣执除相,重在破;而唯识的重点是显正,怎样叫空?怎样才有?在教理方面解一切法相,这是两者的大区别。但是虽然有区别,二者却是不能分离的,建立空必须了解诸法一切是因缘生,诸法的法相离不开唯识。能够了解空,也可以晓得一切现象,本身是因缘生法,没有自性与实体,这叫做空。妙有真空,真空妙有,如《心经》上所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叫做中道思想,一定要合得拢。
6、中观、唯识的主要经论各有哪些?
答:中观在经方面有《心经》、《金刚经》、《大般若经》。在论方面,有三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密宗里面还有六种论,着手学中观最简单的论就是《三论玄义》。
学唯识就要从最基本的着手,在论方面有《五蕴论》、《百法论》、《八识颂)》、《二十唯识论》、《三十唯识论》,依次学习,最后学《成唯识论》、《摄大乘论》,经典里面就是六经,最重要的就是《解深密经》、《楞伽经》。
7、家庭中如何处理恶缘?思想观念不同,可是生活在一起,非常痛苦?
答:既然晓得有恶缘有善缘,善缘当然很顺心,恶缘就有点不顺心,作为学佛人就要善于对待,有个正确的观点。要化冤为亲,做到冤亲平等。他是冤你又跟他结怨,你们想嘛,冤冤相报,冤冤不能化解,那是痛苦啊!长期的痛苦啊!所以冤家宜解不宜结。那么如何对待恶缘呢?要做到冤亲平等,这样子才可以解冤,君子以德报怨嘛。达摩祖师的“二入四行”,四行里第一个就是报怨行。儒家也讲到,以理服人是不行的,要以德报怨,来感化他,把他同化过来。所以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必须心胸宽大一点,学点忍辱波罗蜜就解决问题了。
8、什么叫明心见性?
答:佛法的中心,特别是禅宗来讲,就是说要把心地打扫干净,心才明,能够明了心,就可以见性,即本性,禅宗叫本来面目,也叫做法性,也叫做如来性,这是众生本有的佛性,叫明心见性。如何晓得是明心见性的人呢?就需要自证,人有时候很难自知,必须要进入见道位,不进入见道位,不能开悟,就不晓得明心见性。
9、什么是参禅打坐?
答:参禅打坐,是佛教的止观法门,一是必须要有善知识指导,要有正确的方法,二是要实际体验。
10、什么叫心不可得?

答:《金刚经》上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个“心”是什么心?是妄心,不是真心,妄心是变异的,真心是没有变11、地藏经的重点是什么?
答:地藏经的重点一是尽孝、报恩;二是发愿,像地藏菩萨一样;三是修行的轨则,供养、悬幡、供花、供水、修法等。
12、密宗的咒与净宗的佛号有何区别?
答:可以显密相融,净密双修,你不要把净密绝对分开,念句阿弥陀佛,他就是密宗的咒,往生咒的头一句就是密宗的咒,这是不能绝对分开的,密宗的大圆满,净宗的花开见佛,境界是一样的,四字佛号与六字洪名,没有什么区别。
13、在行持当中,遇到昏沉或者休克怎么办?
答:在行持当中,假若是昏沉,就不妨起来,动一动,拜一下佛,要是休克状态,家里人就要把他扶起来,进行医疗,不能进入休克状态。
14、有病怎么办?
答:病,一种从业生起,一种从生理上起,还有一种是从心理上起,要治病必须要佛法,佛陀就是大医王,佛法是阿伽陀药,阿伽陀药治身又治心,这是很重要的。具体办法呢,一是医疗,二是修心,两种结合,其中还需要忏悔业障。
15、三界唯心的“心”是哪个心?
答:“三界唯心”,是代表心体,心体是说三界五趣这种现象的产生,离不开这个心体及心体发挥的作用。“万法唯识”,就是说一切法,我们晓得它的存在,是要经过认识它、了解它的过程,你假如不经过这个过程,你也不晓得如今的存在。所以唯识学讲一个心生起来,有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就说明心生起的作用,由此而认识外境,能认识、所认识,“万法唯识”就是这个识,是以分别为主的。
16、佛法要在生活中得到受用,如何真正做到世间和出世间的圆融?
答:佛法就是认识胜义谛的,认识出世的真如,就在世间法上,“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并不是说离开现实,另外去找个佛法,你能够在现实中了解它是无常的、苦的、空的、无我的,你认识了这个道理,建立了正确的观点,它就是出世法,就是胜义谛的真实法,这就圆融起来了,不是说离开世间另外还有个出世法在。一般人是办不到这点,他只看到一面,不能看到两面,他有执着嘛。他把苦当成乐,无常当成常,无我当成我,不干净认为是干净的,他只看到一边,就见不到出世法,见不到胜义谛,这是一方面。
另外一方面就是指讲法,讲的是出世法但要运用世间法,这也是圆融,世出世间法要圆融无碍。譬如在五明之中,你通内明,其他的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也通,你就可以利用世间法来解释佛法,真正把佛法解释清楚,这样也可以做到圆融,这是一种圆融方便。
17、对人世间的恶,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答:善恶是有一定分别的,善恶分明,不能混淆。在佛法里解释,善以利他为前提,恶以害他为前提。能够利他就能够自利,自他两利,那么对眼前和将来都有好处,这就是善。假如你以害他为前提,结果就把自己害了,自害害他,现在和将来都没有好结果,这叫恶。佛法来讲,必须要以善来转恶,学佛要坚持善法,发扬善法,以善法来转移恶,使他转变过来,而在唯识学来讲,尽管阿赖耶识里是恶种子,你能够多行善法,多亲近善知识,多闻经教,就把恶种子转过来了,就可以化得过来。
18、当我们心里没有主意的时候该怎么办?该往左走还是往右走?
答:那就是个正见问题了,应该把正见建立起来,就有主意了。没有标准没有正见,你就等于那个墙上的草,风吹两面倒,自己拿不定主意,别人说什么就跟着走。所以首先要有正见,正见是最要紧的。
怎样培养正见呢?需要先天、后天的结合。先天有善根,道根根基好,再加上后天的熏习,听师长讲,听善知识讲,多听经教,就可以慢慢培养起来正见。
19、禅修里参禅功夫具体应该怎么做?
答:参禅就是修止观,禅宗就是止观,禅在印度叫禅那,翻译成中文就是静虑。静中思虑,也就是先静而后观,先止后观,达到止观双运。不过传到中国以后,就有了各种方式,但基本功夫就是止观。你不经过修止观的阶段,你入不了禅的功夫。也就是说不能由定生慧,不能开悟。
20、止观和参话头有什么关系?
答:参话头是止观,念佛也是止观,你参话头,你念佛,你是哪一个?你本来面目是什么?你就得静想嘛,弄懂了你就开悟了。以这样来参话头,定到一句话来想,念佛的是谁啊?父母未生我之前我是谁啊?我本来面目怎么样啊?就想到这些话,久而久之就可以开悟。这是种止观的方式,其他止观方式还很多。
异的,真心就是本来面目。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