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祚来
国际政坛上,博客第一次在向政治人物发力是十年之前,美国人德拉吉在自己的博客里首次披露了克林顿与莱文斯基绯闻,造成美国政坛持续近一年的振荡,德拉吉因此被法新社评为“20世纪最具推动力和影响力的十大人物”之一。2002年,美国资深保守派参议员洛特因为发表种族歧视言论,而遭到网络博客们的攻讦,迫于汹涌的网络民意,当事人只好向公众道歉,并放弃了竞选参议院领袖的机会。
我们看到,网络博客成为政治博客或者成为影响政治的博客,它是出其不意地发生威力的,正是意识到博客的广泛影响力与它的亲民性、便捷性,使各国政要纷纷“开博”,让自己在网络生态里获得一席之地,政治博客作为一种空间无限的新媒体,使各国政要们感受到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亲和力与交流感。日本以前的首相小泉、现在的首相麻生太郎、英国前任首相布莱尔和柬埔寨的西哈努克亲王都有自己的博客。最典型的政治博客案例当属德国总理的博客,2006年6月8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夫人的视频博客在世界杯足球赛开幕的前一天正式开通,这位女总理深谙德国人普遍热爱足球的心理,在2分半钟的录像致词中,默克尔大谈足球,她的博客是通足球话题来“入场”的。她最终目标却是要用
“博客”方式来展示一个现代、开放、充满活力而又富有创意的科技大国形象。默克尔还在博客上承诺,每个星期六,她都将通过网上视频与民众见面,向大家通告德国政坛的最新动态、解释联邦政府的政策和决策动机。她的博客开通后又变成了双语博客(德语与英语),甚至还设立了儿童专区,通过卡通与易懂的文字向孩子传播政治理念,如果要说博客使政治家更具人性化、个性化的话,默克尔在这方面可以说独领风骚。
政治博客甚至已成为主流的政治媒体,在各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美国总统竞选活动中,近30%的网民称他们浏览博客。奥巴马获得的网上捐款达690万美元(现在已达150万人),有趣的是,奥巴马还居然开通了“奥巴马中文博客”,以获得华人族群的支持。探索新技术如何改变政治的个人民主论坛的创始人Andrew Rasiej说,奥巴马利用网络就像当年肯尼迪利用电视一样,这确是是一个伟大的革命。
如果说奥巴马通过草根博客获得了更多的底层选票与个人政治捐款的话,法国政治家则通过博客来回避媒体对自己政治理念的删节与过滤,在很多的时候政治家们希望通过媒体报道自己的演说让公众知悉自己的政治理念,可媒体总是有自己的考量,有时一言以蔽之报道出与演讲主题相距甚远的话题,有时则捕风捉影关注与政治理念无关的花边新闻,所以政治家开博客在法国蔚然成风。
让“媒体”直接掌控在自己手中,这是政要们青睐博客重要的原由,但网络日益普及化、草根化,政要们正通过网络博客使政治形态也发生可喜的变化,它使西装革履的“硬”政治就得“柔软”,变得离网民很近,并可以即时交流与互动,它的个性化、人性化使政治博客成为名副其实的亲民博客,政治的本质是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网络博客使“政治”回归到它朴素的本来面目,它不再使人感到权力的疏远,而是近在咫尺的亲近。另外它环保、节约,只需要一、二名网管就可以打理政要的博客,而对突发的事件应对更是意义非凡。可喜的是,博客方式也开始进入中国政治生态,许多官员与人大、政协委员通过博客发表政治见解,与网民互动征求社情民意,特别是近期一名博客关于山西娄烦矿山滑坡事件,总理与国务委员获悉后同时签署处理意见,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博客是基于网络而衍生出来的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有效的工具,我们需要做的,可能就是合理而规范地使用它。发表于环球时报2008-10-22有删节
(吴祚来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