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春平:著名作家,中国作协会员,陕西省安康学院中文系副教授,陕西省紫阳县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上海是个滩》《我的多情玩伴》《奈何天》《领导生活》《玫瑰花苑》等;中篇小说《玻璃是透明的》《一路飙升》等30余部,其中《玻璃是透明的》曾被搬上银幕。
大凡喜欢文学创作的人,是必须要读书的。但读书的多寡、学历的高低与创作水准却不成正比。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老师在和我交谈时曾说,北大就不敢说要培养多少作家,因为作家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大学培养出来的。这可能正好说明了文学创作的复杂性,仅仅依靠读书是不够的,天赋是一个重要因素。
同时应该肯定的是:多读书是有益的,要写好小说,务必多读。写作的确需要文学天赋,但文学素养和知识结构也决定着作家的思维水平和思想水平。有个教授朋友给中文系的学生提出了一个要求:如果你们想写小说,那就先读300部小说名著,然后再写。这个观点我倒不赞同。我觉得他片面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忽视了文学创作本身的特殊性。再说300部数量庞大,甚至超出了一般硕士研究生的阅读范围。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时,他读到的小说是极其有限的,可他却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成为世界文学的瑰宝。
在我自己的创作和学习经历中,我通常把阅读分为“经典阅读”和“普通阅读”两类。经典阅读包括中国传统经典和世界文学经典。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要读,外国的托尔斯泰、泰戈尔、尼采、歌德、卡夫卡也要读,你不读就不了解经典的模样。但是,经典阅读只是我阅读的一个方向,大量时间还要花在普通阅读上。
无论是中国文学史还是世界文学史,它们都是由金字塔构成的,经典是高端作品,矗立在文学史的顶峰,是少量的。经典以下是优秀作品,量大面广。优秀作品以下便是一般作品了。经典必是优秀的,优秀的未必是经典。但优秀作品中一些有着独特价值的作品,是许多经典所不能替代的。所以,我把对优秀作品的阅读当成普通阅读。
从很大程度上讲,普通阅读比经典阅读更重要。我们阅读的全部目的就是要吸纳它的营养成分。而个别经典著作随着时代的久远和文化背景的拉大而正在丧失其经典性,文化的变革与发展也正在消磨其恒久性。
对中国作家来说,这样的作品已经没有多少营养了。有一部分西方文学经典,它是知识,是需要了解的,比如《伊利亚特》《浮士德》《荷马史诗》这类经典,已经成为了文化符号。我们需要认识这些符号,除了获取一些精神要义之外,只能供我们考试填空、做论文或引用之用。
前些年人们大谈《百年孤独》,我在十几年前就读过。说实话,我没有觉得它有多么伟大,专家们所说的小说主题与人类共同追求的崇高理想和道德精神也相去甚远。在我看来,十部《百年孤独》也没法超越一部《红楼梦》。假如有人搞恶作剧,把《百年孤独》换上一个中国作家的名字,这个世代乱伦作品的命运可想而知。
我甚至怀疑,中国个别文学专家有时在西方文学上故弄玄虚。特别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硬是让他们说玄了,其实并没有那么玄。他们有时是脱离了本土文化去评介西方作品,又缺乏自己独立的评判精神,跟着西方文学的浪潮亦步亦趋,又丢失了自己的文化根脉,这样译介过来的西方经典未必就是我们所需要的那种经典。过分夸大经典的作用与蔑视经典的作用,同样都是不对的。
我一向认为,阅读是很个人化的问题。对于作家来说,无论是经典阅读还是普通阅读,都应该把它与自己的兴趣爱好、审美取向、创作风格、文学追求结合起来,在阅读中接受启发,挖掘感悟,进而孕育和催生自己的作品。作家不同于学者,主要精力应放在创作上,如何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阅读对自己有益的著作,应该是很讲究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