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易研究会

足球期刊預測總合集

始皇坑儒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4-29 06: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秦国为什么要对儒家大开杀戒

二号猪


公道地说,秦国对东方思想,一开始是非常包容和克制的,虚心向东方学习的心态也比较端正和真诚。
明朝的方孝孺说:“《吕氏春秋》数落起秦国先王的过错来,实在是毫无忌惮。而秦国却不认为有罪,足以见秦国的法律是十分宽松的。”其实,方孝孺的这种说法并不恰当。当时的秦国法律是非常苛刻的,之所以没有治罪这些胡说八道的人,是因为在忍让,能不爆发就不爆发。
   可是,忍让是有底线的。对秦国来说,底线就是政权的稳固。一旦这些所谓的思想和文化和政治发生了关联,秦国当局就必须有所动作了。此时,秦国已经到了消灭六国的关键时刻,岂容这些人在这里扰乱民心?始皇九年(公元前238年),秦王政借嫪毐之乱降罪吕不韦,免去了其相国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恐诛,乃饮鸩而死。吕不韦刚死,秦始皇就下了“逐客令”:吕不韦的舍人来哭吊的,如果是外国人,就驱逐出境;如果是秦人,俸禄在六百石以上的削除爵位,迁离旧居,五百石以下没有来哭吊的,也迁离旧居,不削除爵位。
    自此,秦国彻底堵塞了向东方学习的通道。秦国不是瞧不起东方文化,也不是不愿意借鉴,实在是有些无可奈何。不向东方学习,被认为是蛮夷;向东方学习,东方人士又到处挥舞文化大棒,处士横议,乱评时政,以古非今。在这种极度矛盾的境地下,秦国以及后来的大秦帝国,一直痛苦地选择着,徘徊者,时而表现出对东方文化的谦恭,时而又表现出不屑一顾。这种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估计只有当事者才能切身体会。
    比如,秦始皇平叛了嫪毐之乱以后,把嫪毐车裂而死,并把嫪毐的两个儿子(其实是秦始皇同母异父的弟弟)装在袋子里活活摔死。秦始皇觉得还不解气,就把自己那位淫乱的母亲赵姬迁到雍地监视居住。秦始皇知道会有人来为太后求情,于是下令说:“谁敢为王太后之事提意见,就杀了谁,还要砍断四肢。”因此事被杀死的说情人达到二十七人,尸体和残肢断臂在台阶下堆成了一座小山。这时候,突然有一个叫茅焦的齐国人。他冒死向秦始皇进谏:“车裂你的假父,是不仁;扑杀你的两个弟弟,是不慈;将母亲软禁在外,是不孝;杀害进献忠言的大臣,是夏桀、商纣的作为。天下人听说之后,都不会再到秦国来。我实在为秦国担忧。”
   拿自己那个淫乱的母亲说事,秦始皇听不进去。可是,这个叫茅焦的齐国人,却是在拿秦国的霸业说事,秦始皇就不能不犹豫了。在这里,茅焦仍然是在用东方文化的价值观来对秦始皇施压,软刀子扎人,逼其就范。秦始皇尽管心中怒气未消,很不情愿,但也只能暗气暗憋,强装欢颜地把母亲从雍地迁回了咸阳。在这里,太后赵姬尽管只是秦始皇表现其孝心的一个道具,但他必须去装,必须去迎合东方文化。因为只有这样,东方那些国家才不会瞧不起自己,那些有才能的人才会来投奔。
   再比如,秦国统一六国以后,天下为一统,海内为郡县。秦始皇为了颂秦德,明得意,于公元前219年东巡郡县,并封禅泰山。封禅泰山是天子的行为,或者说,只有天子,才有资格封禅泰山。其他人去封禅,就是名不正,言不顺。秦始皇封禅泰山,无疑是在向世人表明,自己才是真命天子,在功业上已经具备了封禅的资格。可是,封禅泰山的仪式,明显又是属于齐鲁文化的一部分,远不是秦始皇及其手下的臣子所能通晓的。这个时候,秦始皇好心好意地请来了70多名齐鲁之地的儒生博士,让他们参与祭祀仪式。可博士们却告诉秦始皇,上泰山的时候要用蒲草将车轮子包起来,以免损伤山上的一草一木。然后扫地而祭,用其简易。这显然只是上古时代祭祀山神或祭天仪式的缩影,与秦始皇利用封禅展示其“席卷天 下,包举宇内”的期望值相差很远。结果只能是,秦始皇遂贬退诸儒士而不用,自带文武大臣上泰山封禅。
   可是,没有了儒生的指导,如何进行祭祀呢?秦始皇傻眼了,最后干脆用秦国在雍祭祀天帝的形式祭祀泰山,并下令:所用之礼“皆密之”,不能让外人知晓。在这里,秦始皇在对待东方文化的态度上,又一次出现了矛盾和尴尬:一方面,大秦帝国建立了,日月已经换新天,作为祭祀的仪式,就该自己来决定,用不着别人指手画脚。更何况,仪式如何,仅是表面的事情,只要来了,就要行礼;只要封禅了,便达到了目的。不管怎么说,现在统一天下,在诸侯混战中胜出的是我秦国。齐鲁文化再好,齐国和鲁国还不是照样灭亡了吗?这是秦始皇自信乃至自负的地方,也是秦国的功利主义潜意识地发挥作用的地方。但另一方面,所用之礼“皆秘之”。究其原因,还是怕被齐鲁儒生笑话和嘲弄。因为秦始皇对所采用的秦国祭祀天帝的礼仪能否得到齐鲁士人的认可,是否合乎封禅大典的要求没有把握。结果只能是秘而不宣。这里,没有了自信和自负,而代之以自卑的心理。
    所不巧的是,秦始皇不用儒生,果然鬼使神差地遇到了了麻烦。《史记·封禅书》中记载:“始皇之上泰山,中途遇暴风雨,休于大树下。诸儒生既绌,不得用于封事之礼,闻始皇遇风雨,则讥之。”秦始皇在上山的路上遇到了暴风雨,不得前行,只好在大树下暂时避雨。泰山气候变化异常,遭遇风雨应该是常有之事。可是,那些被废而不用的儒生们听说了此事,各个幸灾乐祸,进行冷嘲热讽。到了后来,大秦帝国灭亡以后,这些被秦始皇折腾得够呛的儒生又跳了出来,还是借秦始皇封禅泰山路上遇上风雨这件事来口诛笔伐:“始皇封禅之后十二岁,秦亡,诸儒生疾秦焚诗书,诛戮文字,百姓怨其法,天下畔之,皆伪曰:‘始皇上泰山,为暴风雨所击,不得封禅。’” 秦始皇封禅泰山后十二年,大秦帝国灭亡。为什么呢?在儒生看来,大秦帝国的存在实在是名不正言不顺,不配享受天命。就连秦始皇上泰山封禅,老天都阻止他前行。其实,封禅泰山根本没有成功。司马迁在《史记》中更是火上浇油:“此其所谓无其德而用事者焉。”意思是说,没有那个德行,即使去封禅,也不会成功。
   从这一点上看,秦国的残暴并不是天生的,而是被那些四处挥舞文化大棒的儒生逼出来的。秦国的残暴至少还在表面上,而那些儒生,颠三倒四,四处搬弄是非,极其嘲讽挖苦之能事,心理更是阴暗的很。后来,这些儒生又鼓动秦始皇耗费巨资去海外寻求长生不老的丹药,更是可恶至极。而秦始皇,千古一帝,却被这些跳梁小丑玩弄于股掌之间,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秦国及秦始皇本人埋藏在心理深处的那种自卑感,尤其在文化方面。当这种自卑感到了极限,又会通过一种近乎变态的方式表现出来,那就是极端的自信和自负。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自信和自卑往往是相反相成的。自信可能恰恰因为自卑,而自卑又会向自信转换。而所有的这一切,都为后来的焚书坑儒埋下了伏笔。

签到天数: 10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09-4-29 07:14 | 显示全部楼层
秦国的残暴并不是天生的,而是被那些四处挥舞文化大棒的儒生逼出来的
========================
?????????????????????
费解

签到天数: 10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09-4-29 0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是否鼓励再来一次3反5反。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4-29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是否鼓励再来一次3反5反。
小牛 发表于 2009-4-29 07:15


什么是3反5反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4-29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3号猪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4-29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家實施愚民政策,類似焚書的事就不可避免

签到天数: 3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09-4-29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家的愚民政策继承得久啊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4-29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家的法令太過嚴厲,他們的政令衹要下了就一定要遵守,不管任何人的感受,結果招致怨恨,商鞅的死,不就是這樣嗎?我引用一段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4-29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商君出任秦相十年,很多皇亲国戚都怨恨他。赵良去见商君。商君说:“我能见到你,是由于孟兰皋的介绍,现在我们交个朋友,可以吗?”赵良回答说:“鄙人不敢奢望。孔子说过:‘推荐贤能,受到人民拥戴的人才会前来;聚集不肖之徒,即使能使成王业的人也会引退。’鄙人不才,所以不敢从命。鄙人听到过这样的说法:‘不该占有的职位而占有它叫做贪位,不该享有的名声而享有它叫做贪名。’鄙人要是接受了您的情谊,恐怕那就是鄙人既贪位又贪名了。所以不敢从命。”商鞅说:“您不高兴我对秦国的治理吗?”赵良说:“能够听从别人的意见叫做聪,能够自我省察叫做明,能够自我克制叫做强。虞舜曾说过:‘自我谦虚的人被人尊重。’您不如遵循虞舜的主张去做,无须问我了。”商鞅说:“当初,秦国的习俗和戎狄一样,父子不分开,男女老少同居一室。如今我改变了秦国的教化,使他们男女有别,分居而住,大造宫廷城阙,把秦国营建的像鲁国、魏国一样。您看我治理秦国,与五羖大夫比,谁更有才干?”赵良说:“一千张羊皮比不上一领狐腋贵重,一千个随声附合的人比不上一个人正义直言。武王允许大臣们直言谏诤,国家就昌盛,纣王的大臣不敢讲话,因而灭亡。您如果不反对武王的做法,那么,请允许鄙人整天直言而不受责备,可以吗?”商君说:“俗话说,外表上动听的话好比是花朵,真实至诚的话如同果实,苦口相劝、听来逆耳的话是治病的良药,献媚奉承的话是疾病。您果真肯终日正义直言,那就是我治病的良药了。我将拜您为师,您为什么又拒绝和我交朋友呢!”赵良说:“那五羖大夫,是楚国偏僻的乡下人。听说秦穆公贤明,就想去当面拜见,要去却没有路费,就把自己卖给秦国人,穿着粗布短衣给人家喂牛。整整过了一年,秦穆公知道了这件事,把他从牛嘴下面提拔起来,凌驾于万人之上,秦国人没有谁不满意。他出任秦相六七年,向东讨伐过郑国,三次拥立晋国的国君,一次出兵救楚。在境内施行德化。巴国前来纳贡;施德政于诸侯,四方少数民族前来朝见。由余听到这种情形,前来敲门投奔。五羖大夫出任秦相,劳累不坐车,酷暑炎热不打伞,走遍国中,不用随从的车辆,不带武装防卫,他的功名载于史册,藏于府库,他的德行施教于后代。五羖夫死时,秦国不论男女都痛哭流涕,连小孩子也不唱歌谣,正在舂米的人也因悲哀而不发出相应的呼声。这就是五羖大夫的德行啊。如今您得以见秦王,靠的是秦王宠臣景监推荐介绍,这就说不上什么名声了。身为秦国国相不为百姓造福而大规模地营建宫阙,这就说不上为国家建立功业了。惩治太子的师傅,用严刑酷法残害百姓,这是积累怨恨、聚积祸患啊。教化百姓比命令百姓更深入人心,百姓模仿上边的行为比命令百姓更为迅速。如今您却违情背理地建立权威变更法度,这不是对百姓施行教化啊。您又在商於封地南面称君,天天用新法来逼迫秦国的贵族子弟。《诗经》上说:‘相鼠还懂得礼貌,人反而没有礼仪,人既然失去了礼仪,为什么不快快地死呢。’照这句诗看来,实在是不能恭维您了。公子虔闭门不出已经八年了,您又杀死祝欢而用墨刑惩处公孙贾。《诗经》上说:‘得到人心的振兴,失掉人心的灭亡。’这几件事,都不是得人心的呀。您一出门,后边跟着数以十计的车辆,车上都是顶盔贯甲的卫士,身强力壮的人做贴身警卫,持矛操戟的人紧靠您的车子奔随。这些防卫缺少一样,您必定不敢出门。《尚书》上说:‘凭靠施德的昌盛,凭靠武力的灭亡。’您的处境就好象早晨的露水,很快就会消亡一样危险,您还打算要延年益寿吗?那为什么不把商於十五邑封地交还秦国,到偏僻荒远的地方浇园自耕,劝秦王重用那些隐居山林的贤才,赡养老人,抚育孤儿,使父兄相互敬重,依功序爵,尊崇有德之士,这样才可以稍保平安。您还要贪图商於的富有,以独揽秦国的政教为荣宠,聚集百姓的怨恨,秦王一旦舍弃宾客而不能当朝,秦国所要拘捕您的人难道能少吗?您丧身的日子就象抬起足来那样迅速地到来。”但商君没有听从赵良的劝告。
五个月之后,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公子虔一班人告发商君要造反,派人去逮捕商君。商君逃跑到边境关口,想住旅店。旅店的主人不知道他就是商君,说:“商君有令,住店的人没有证件店主要连带判罪。”商君长长地叹息说:“唉呀!制定新法的遗害竟然到了这样的地步!”离开秦国潜逃到魏。魏国人怨恨他欺骗公子卬而打败魏军,拒绝收留他。商君打算到别的国家。魏国人说:“商君,是秦国的逃犯,秦国强大逃犯跑到魏国来,不送还,不行。”于是把商君送回秦国。商君再回到秦国后,就潜逃到他的封地商邑,和他的部属发动邑中的士兵,向北攻击郑国谋求生路,秦国出兵攻打商君,把他杀死在郑国黾池。秦惠王把商君五马分尸示众,说:“不要像商鞅那样谋反!”于是就诛灭了商君全家。

太史公说:商君,他的天性就是个残忍少恩的人,考察他当初用帝王之道游说孝公,凭借着虚饰浮说,不是他自身的资质。再说凭靠着国君宠臣太监的推荐,等到被任用,就刑罚公子虔,欺骗魏将公子卬,不听赵良的规劝,足以证明商君残忍少恩了。我曾经读过商君开塞耕战的书籍,其内容和他本身的作为相类似。但最终还是在秦国落得个谋反的恶名,这是有缘故的呀!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4-29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21#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4-29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都什么社会了还酷吏呢
都研究心理学时代了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