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易研究会

足球期刊預測總合集

“脱去‘无咎’‘悔亡’”的启示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1-8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脱去‘无咎’‘悔亡’”的启示
——兼谈《随》变

   《汉书·艺文志》有“脱去‘无咎’‘悔亡’”的《易经》之记载,文曰:“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于诗赋,……《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汉兴,田何传之。讫于宣、元,有施、孟、梁丘、京氏列于学官,而民间有费、高家之说。刘向以中(师古曰:‘中者,天子之书也。’)《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或脱去‘无咎’‘悔亡’,唯费氏经与古文同。”以上史书说的是:光禄大夫刘向(公元前77-前6年)受汉成帝(公元前32-前7年)之诏,以天子自藏的《古文易经》作标准,对宣、元时收藏于学官的施、孟、梁丘、京氏《易经》和从民间收集而来的费、高二家《易经》进行校对。结果,“唯费氏经与古文同”外,其余“或脱去‘无咎’‘悔亡’”。刘向因以批了卜筮之辞的天子之《易经》作标准,所以把未批卜筮之辞的《易经》称为“脱去‘无咎’、‘悔亡’”之书。
在《易经》中,“无咎、悔亡”之类的卜筮之辞,不外乎“君子、小人、女、妇”等人物,“有、无、(亡),吉、凶”,是“大”是“小”,或“咎(病)”或“悔(灾)”,或“厉(祸)”或“眚(伤)”,对某行为是“利”,还是“不利”,是“可”还是“不可”;处置的办法是“见大人(告官)”,还是“涉大川(逃亡)”,以及元亨利贞和九六爻题。
又据《隋书·经籍志》说:“梁丘、施氏、高氏亡于西晋。”那么未批卜筮之辞的《易经》早已不存在了,而今为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只得将上海博物馆公示的楚竹书易经、安徽阜阳出土的汉竹书易经、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帛书易经以及传世本易经作为依据,剔祛卜筮之辞。以重现《易经》经文。
现以《隋》为例:
  
(随)
楚竹书    元卿利贞亡咎初九官又愈贞吉出门交又工六二係少子
file:///C:/Users/SONY/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giffile:///C:/Users/SONY/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file:///C:/Users/SONY/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3.giffile:///C:/Users/SONY/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giffile:///C:/Users/SONY/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giffile:///C:/Users/SONY/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4.giffile:///C:/Users/SONY/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giffile:///C:/Users/SONY/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4.gif汉竹书          贞无咎  九官有  贞吉出门交有  六三係小
汉帛书  隋元亨利贞无咎初九官或谕贞吉出门交有功六二係小子
传世本  随元亨利贞无咎初九官有渝贞吉出门交有功六二係小子
楚竹书    丈夫六晶係丈夫  少子  求又  利  贞九四  又  贞
file:///C:/Users/SONY/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giffile:///C:/Users/SONY/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4.giffile:///C:/Users/SONY/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4.giffile:///C:/Users/SONY/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3.giffile:///C:/Users/SONY/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3.giffile:///C:/Users/SONY/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4.giffile:///C:/Users/SONY/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4.giffile:///C:/Users/SONY/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giffile:///C:/Users/SONY/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gif汉竹书  失丈夫     丈夫失小子隋有求得利虚贞
汉帛书  失丈夫六三係丈夫失小子隋有求得利居贞九四隋有获贞
传世本  失丈夫六三係丈夫失小子随有求得利居贞九四随有获贞
楚竹书  工又孚才道已明可咎九五孚于嘉吉上六係而  之从乃  
file:///C:/Users/SONY/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5.giffile:///C:/Users/SONY/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giffile:///C:/Users/SONY/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4.giffile:///C:/Users/SONY/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4.giffile:///C:/Users/SONY/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3.giffile:///C:/Users/SONY/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3.giffile:///C:/Users/SONY/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4.giffile:///C:/Users/SONY/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giffile:///C:/Users/SONY/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giffile:///C:/Users/SONY/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4.giffile:///C:/Users/SONY/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giffile:///C:/Users/SONY/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giffile:///C:/Users/SONY/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4.giffile:///C:/Users/SONY/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giffile:///C:/Users/SONY/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4.gif汉竹书                  罪九五复  嘉吉上六
汉帛书  凶有复在道已明何咎九五复于嘉吉尚九枸  係之乃从
传世本  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九五孚于嘉吉上六拘  係之乃从维
楚竹书  之王用亯于西山
file:///C:/Users/SONY/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4.giffile:///C:/Users/SONY/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giffile:///C:/Users/SONY/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4.gif汉竹书        亨于支山
汉帛书  之王用芳于西山
传世本  之王用亨於西山
对以上传世本《易经》,著名学者、教授杨鸿儒先生在《易经导读》[1]一书中,作了如下译文:
“《随》卦象征随和。天下之事,均以随和。如果随和,通顺畅达,占问有利,不会有什么灾祸。
初九:思想随时代变化,占卜可获吉祥。走出门外,与他人交往,大有好处。
六二:倾心于柔顺的小人,便会失去正直的丈夫。
六三:依附于正直的丈夫,就能摆脱柔顺的小人,依附丈夫,有求必得。利于占问安居之事。
九四:追随他人,虽有所获,但可能发生凶险。虽有凶险,只要心存诚信,不违正道,光明正大,还会有什么灾祸呢?
九五:以诚信的态度对待善良的人,可获吉祥。
上六:虽然曾经把他囚禁起来,可是又把他放走了,而且逃走得急急忙忙,所以周文王在脱险之后,才能得以在西山举行祭祀大典。”
如果把上述各版本《周易》,剔祛爻题、“无咎”等卜筮吉凶之辞,余下其经文为:
随1官2有谕3:出4门交5有功6,系7小子8失9丈夫10,系丈夫失小子。随有求得11居12。随又获13又在道,已明于嘉14,系而敂15之,从乃维16之,王用17芳18于西山19。
注释
1随—地名。《左传·隐公五年》:“翼侯奔随。随晋地。”
2官—《说文》:“吏事君也。”
3谕—《说文》:“告也。”《娄篇》:“晓也。”《韻会》:“及其未悟告之使晓。”此处从《汉帛书》。
4出—《周礼·秋官·大司寇》:“其不能改而出圜土者杀。注出,谓越狱逃亡也。”圜土,《周礼·地官·比长》:“以圜土纳之。注圜土狱城也,狱必圜者,规主仁以仁心求其情,古之治狱闵于出也。又:司圜掌收教罢民,凡害人者弗使寇饰而加明刑焉,任之以事而收教之。疏收教者谓入圜土,见收使困苦改悔。”
5交—《小尔雅》:“俱也。”
6功—事也,通工。《玉篇》:“善其事也。”
7系—牵连。《孟子》:“若杀其父,系累其子弟。”
8小子—平民,晚辈。《论语》:“小子何莫学夫诗。”
9失—《说文》:“纵也。”
10丈夫—成年男子。《谷梁传·文公十二年》:“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
11求得—《孟子》:“求则得之。”
12居—《广韻》:“安也。”《礼·王制》:“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居民,必参相得。”
13获—《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公孟有事于盖获之门外,盖获卫郭门。”
14嘉—《周礼·秋官·大司寇》:“以嘉石平罢民,注嘉石,文石也,树立外朝,欲使罢民思其文理以改悔。”
15敂—《周礼·地官·司关》:“凡四方宾客敂关则为之告,注敂关犹谒关人也。”此处从《楚竹书》。
16维—《管子·牧民篇》:“国有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此处从《传世本》。
17用—《说文》:“可施行也。”
18芳—《屈原离骚》:“芳与泽其杂糅兮芳德之貌也。”此处从《汉帛书》。
19西山—随的西方之山。《阜阳竹书》为支山。《史记·匈奴传》:“出陇西,过焉支山注支山在丹州。”丹州治所义川,今陕西宜川东北,春秋战国时为晋地。
按照与著作同时期的注释,《随》的经文应解读为:
随国的官方有谕:出了圜土狱城城门,凡有劳动能力的人,不论是受系累的平民小子,还是被释放的头人丈夫;或是受系累的头人丈夫,还是被释放的平民小子,随国都会按其请求,度地以居民,使之安居乐业。随国还在狱城的盖获卫郭门前及其道路旁立石为碑,已将有关谕旨明明白白地刻于嘉石之上,告知出狱的囚犯及受系累的人,请遵守元、亨、利、贞(后改为礼、义、廉、耻)“四维”道德,思其文理以改悔。这是国王施行芳德于西山圜土的治狱之策。
《随》明明白白是篇记述公元前700余年时随国“治狱”的文章,为什么会演变成卦爻辞为卜筮之用呢?因为,其时刚步入文明,人们对形形色色的事物迷惑不解而崇拜卜筮,凡祭祀、征伐、田猎、出入、年成、风雨、疾病等,常常事先卜问,依卜行事。聪明的人成为卜筮者,他们利用流传于世的散文、故事作为依托去推断吉凶。
公元前8世纪,我国开始铸铁,前6世纪,一些发达的地区较普遍地使用铁工具、铁农具。铁器大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生产发展了,产品有所剩余,产生了掠夺与反掠夺,从而出现了春秋战国。时世的变迁,萌芽出新的意识形态。有的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可以避免掠夺战争,维持旧的秩序。《左传·襄公九年》记录了公元前564年依托《随》文,展开的一场卜筮与礼教之争的事件。传曰:“穆姜薨于东宫。始(生前)往而筮之,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随其出也,君必速出(逃出)。’姜曰:‘亡!是于《周易》曰:随元、亨、利、贞,无咎。元,体之长也;亨,嘉之会也;利,义之和也;贞,事之干也。体仁足以长人,嘉德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然,故不可诬也,是以虽随无咎。今我妇人而与于乱,固在下位而有不仁,不可谓元;不靖国家,不可谓亨;作而害身,不可谓利;弃位而姣,不可谓贞。有四德者,随而无咎。我皆无之,岂随也哉?我则取恶,能无咎乎?必死于此,弗得出矣!’”
穆姜与史臣的争论,反映了公元前700年筮教与礼教并存的局面。卜筮者为便于占卜,将“八卦”重迭而成64卦,各借一篇散文故事命名。随后,每卦按上下层次分割开来,以《河图》下六上九(王弼本下六上七有误,见另文[2])的数字作阴阳的代号,自下往上称初、二、三、四、五、上,命作6个爻题,以散文故事内容为依托,判断吉凶。礼教者借卜辞“元、亨、利、贞”,改作“仁、礼、义、事”来权衡利弊。再后一百余年,礼教占了上风,他们把“仁、礼、义、事”,改进成“礼、义、廉、耻”四德,孔丘是当时的代表人物。据《孔子世家》说:“孔子(公元前551—479)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其弟子继之,编成《序卦传》、《彖辞上传》、《彖辞下传》、《系辞上传》、《系辞下传》、《象辞上传》、《象辞下传》、《说卦传》、《杂卦传》及《文言传》十传。
对于《随》,礼教认为:
《彖》曰:《随》,刚来而下柔,动而说,《随》,大,“亨贞无咎”,而天下随时,随时之义大矣哉。
《易经导读》[3]译为:
《彖辞》说:《随》卦象征具有阳刚之性而能谦居于阴柔之下,以自己的行为,而使人民欢悦互相随从。这种态度具有宽大、正直、通情、达理的特点,不会有任何灾害,于是天下的百姓都会来追随自己,追随贵在于把握适当的时机,适当的时机,这个意义真是大得很。
又:《象》曰: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
“官有渝”,从正“吉”也。“出门交有功”,不失也。“系小人”,弗兼与也。“系丈夫”,志舍下也。“随有获”,其义“凶”也。“有孚在道”,“明”功也。“孚于嘉吉”,位于中也。“拘系之”,上穷也。
《易经导读》[4]译为:
《象辞》说:水泽之中隐藏着惊雷,这就是《随》卦的象征。君子有鉴于此,取法自然,随时作息,向晚安息。
所谓“思想随时代而变化”,必须遵守正道,才能获得吉祥。
所谓“走出门外,与他人交往,大有好处。”因为这没有任何损失。
所谓“抓住了青年人,”就不能再兼有其他了。
所谓“抓住了成年人,”便有意放弃了作用大的青年人。
所谓“追逐之中有所收获”,这本是一件有危险的事。
所谓“要有一片诚信,合乎正道”,这是由于明察事理而取得的功绩。
所谓“以诚信的态度对待善良的人,可获吉祥”这是因为立于中正之道。
“把周文王囚禁起来”,说明殷王纣已经空途末路了。
以上是用礼教观点,对于《随》的认识及其解释。
东汉时,郑玄(127—200)持礼教观点为“经”写“注”,并合成一册,有《三国志·高贵乡公传》可证。传载:“帝又问曰:‘孔子作《彖》、《象》,郑玄作注,虽圣贤不同,其所释经义一也。今《彖》、《象》不与经文相连,而注连之,何也?’俊对曰:‘郑玄合《彖》、《象》于经者,欲使学者寻省易了也。’帝曰:‘若郑玄合之,于学诚便,则孔子曷为不合以了学者乎!’”因此,三国魏玄学家王弼(226—249)把《彖》、《象》按64篇拆开,分别置于各个卦辞后面,还将《文言》拆开分别配于“乾”、“坤”两卦爻辞后面,其余各传,均附于卷尾。后人称该版本为“王弼本”。宋代大儒家朱熹(1130—1200)作《周易本义》,又把《洛书》、《河图》、《太极图》、《八卦方位图》等9幅数易图,列为卷首,这就是现今流传于世的《周易》。
上述事实说明,《周易》源于先秦的散文,那时以最简洁的文字,用简牍书写,对当时人所共知的事物,有的仅用一字记之。如《随》中的“随”即随国、“失”言放纵、“出”为越狱、“嘉”是公告等等。事越千年,物是名非,如今用刻舟求剑之法,以现代用语去套释千古文章,势必误解曲解。加上千百年来,卜筮者与儒学者一再将其意识、观点借散文进行批注,融入散文字行之间,形成与原文平起平坐的局面,造成文意紊乱,文辞诘屈,使人对其迷惑不解。从而《周易》成了中国最难读懂的一本书,因此将其纳入“哲学之类”,让人们无休无止地去猜想,去琢磨。要读懂《易经》,运用《易经》,必须理清其发展与形成的阶段,将文学散文、卜筮之辞、礼教批注“三者”,严格地区别开来,分别地研究它们的时代背景,才能理解它们的各自内涵,达到重新认识《易经》的学习目的。
《随》是《周易》用作依托的64篇散文故事之一。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由《随》变可以看到整个《周易》的基础是由64篇散文故事组成的,然后,逐篇批入卜筮之辞,再以礼教观点引伸注释,形成一层又一层的的文化现象。现今对于《周易》的研究,已进入一个高潮时期,论文专著如山似海,但作为其基础的经文还的有待进一步开发。笔者受《汉书·艺文志》的启示,将《周易》64篇卦辞,剔祛卜筮之辞,排除礼教干扰,进行逐篇解读,以恢复经文的本来面目。原来64篇经文,篇篇精彩,可归纳为婚姻与家庭、哲理与人生、科技与灾害、王治与策略、战争与和平、祭祀与信仰等六个部分。但由于本人学识所限,很难剖析经文中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因力不能及,有待文学界、史学界尤其是易学界的专家们,给予竭诚帮助。
参考文献:
[1]、[3]、[4] 杨鸿儒,《易经导读》,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
[2] 罗俊扬,《为易经图书正本清源》载《道教南岳》,湖南,岳麓书社,2003。
作者  罗俊扬
                                                                                                                               2005年4月于长沙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