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
原创2018-01-04张从志、黄子懿
这个冬天,“雪乡”不再像照片中那样纯净无暇了。
一场车祸与一次宰客事件,让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这个4A级景区走到了风口浪尖。
2017年12月31日,北京林业大学9名女生在前往雪乡途中遇车祸,其所乘坐的中型客车与一辆轿车斗气竞速,侧滑翻入沟内,造成车上5人死亡、7人受伤。死者中除司机外,另4人均为北京林业大学学生。
在此两天前,旅游博主“一木行”在自媒体上发文控诉,自己提前预定好了雪乡旅馆“赵家大院”的房间,到达后却被要求强行补差价,276元预定的房间,当时在携程的价格已经飙升到超过1000元。交涉之后,老板嫌其脾气不好,只让按照预定住一晚。“大家的共同抵制才能阻止无良商家将本该纯净的雪乡彻底包装成为一个土匪村。”一木行呼吁,“还给雪乡一份真正的纯净!”
目前,雪乡日接待游客近万人次,高峰近2万人次。但仅20年前,这里还是林海雪原苦寒之地,除了资深摄影家外,外界显有耳闻。这十几年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又是什么让雪乡在这个冬日被千夫所指?
苦寒之地
雪乡不是它的行政名字。官方称谓里,这里是黑龙江牡丹江市大海林林业局境内的双峰林场,属于牡丹江市大海林林业局管辖。
受西伯利亚寒流和日本海暖湿气流交汇锋面的影响,加之山高林密的林区小气候,雪乡每年有7个月积雪,从头年10 月开始降雪,次年 4 月才会消融,积雪可达 2 米。有熟悉当地情况的人介绍,过去的双峰林场是大海林林业局最远的一个林场,地处偏远,人烟稀少,海拔近千米 ,植被没有遭到破坏 , 形成了独特的雪乡景观 。
雪乡
据人民网报道,变化始于摄影师。1986年3月,后来出版《火车上的中国人》的黑龙江籍摄影师王福春当时还在哈尔滨铁路局科研所工作。一天,他听朋友说双峰林场是个“雪窝子”,雪期长达七八月,积雪厚达两米,便带了三部相机前去拍照采风。
那个年代,进出雪乡的主要交通方式是“小火车”,林区只有一条用于运输木材的铁路,客运火车还要给货运车让路。王福春一路从哈尔滨坐火车到牡丹江,换乘牡丹江到长汀镇,再乘长汀镇到双峰林场的森林“小火车”,折腾两天两夜,终于来到双峰林场。
那一年,王福春将其中一张雪景作品命名为《雪乡》投稿,随即入选上海第一届国际影展。《雪乡》一炮打响,继而又参加了中国第四届国际影展、第15届全国影展等比赛并获奖。从此,“雪乡”的名字开始向外流传,相继有人和组织慕名而来。比如,王福春此后几乎每年都要带几个由摄影师来采风。
1998年前后,大海林林业局为提升运力,由铁路改为公路,小火车退出了历史舞台。相对便利的交通开始打开雪乡的大门。《雪乡》、《公安局长》、《风雪黑龙镇》等一部部有林海雪原背景的电视剧都来此取景,许多雪乡主题的作品也开始在国内外摄影作品中拿奖……1999年春节 , 一位来自香港的摄影家在雪乡足足拍了一整天 , 用完了随身携带的 200多个胶卷 ,他跺足捶胸,抱怨胶卷带少了 。
但那时的雪乡,旅游业仍是一片空白,鲜见外地游人的身影。“2000年以前,雪乡是苦寒的代名词,组织上派谁谁都不愿来。”2017年初,雪乡旅游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党支部书记杨荣涛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当时的雪乡,作为一个有130余 户人家的林场,竟然连个学校都没有。
24岁的雪乡本地人李婷(化名)告诉本刊,小时候的雪乡,不过是一二百人小屯子。那时的她还很难想象,“这么小的的一个地方,居然一天可以接待三万人”。
点雪成金
在雪乡渐渐有了名声之时,90年代末,政府决定开发双峰林场 , 准备把林场办成全 国最大的冬季旅游基地,着手修公路、建宾馆 、办游乐园 、开狩猎场等等。
1999年2月,大海林林业局为创新产业转型,特聘请黑龙江省林业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第一部《北国雪乡旅游风景区总体规划》。2001年,雪乡获得国家林业局批准,成为国家森林公园。此后陆续新建了双峰旅游接待中心、雪道等基础设施,使得这里整体环境初步得以改善,接待能力有所提高。
2002年前后,林场开始鼓励职工转型发展旅游,要求机关带头盖房子,林场可提供优惠木材。王福春第一次进入雪乡时,接待他的原双峰林场副主任刘明文就开起了雪乡第一家家庭宾馆。
“刚干那会,只有三铺炕、一个厨房,也没有室内厕所,也没多少客人,赚不到钱。”80年代起就在林场做伐木工人的樊兆义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当时他是拿出准备留给儿子结婚用的1万元钱,动员妻子硬着头皮开起了家庭旅馆,不过早年效益一般。
雪乡的家庭旅馆
2003年后,雪乡办起了“雪乡节”,有超过上万人前来赏雪。用当时《黑龙江日报》的话来说,这些游客“拍走了一幅幅‘画’,扔下了大把 ‘金’”。当年雪季,刘明文一家赚到1.4万元,是前几年的总和,雪乡家庭宾馆也由前一年的30 家增加到 60 家 。
李婷一家从2004年开始在雪乡接待客人。她向本刊回忆,早年的游客以摄影爱好者为主,本地人接待游客并不是很正规的旅馆运营,仅限于提供食宿等基本功能。但那期间去过雪乡的网友回忆,那会儿的雪乡居民“纯朴得你都不好意思”:住一晚10块,吃饭一天一人十元,菜有酸菜白肉、超山珍、大棒骨等等,自酿的小酒免费喝。
据《黑龙江日报》的历年报道,2004-2005 年雪季期间,雪乡每个家庭旅馆能挣 3-5 万元,2011年130余 户人家户均年收入就超过10 万元。而过往当地百姓多为伐木工,以伐木、采山野菜为生,平均每年只能挣 3000 元左右。“不景气时,一个月收入只有两三百元,还不按时发。有一年发了4个月工资,压了8个月。”樊兆义说。
李婷说,早年的雪乡启动旅游时,有很长一段时间是伐木与旅游并重。“那时林场还没正式从伐木转型成旅游,还是以伐木为主,后来国家育林工程开始,就不让伐木了。来雪乡的人也慢慢多了起来,林场就鼓励大家一起做旅游。”
雪乡人撤离
如今,樊兆义的家庭旅馆经过几轮更新换代,有15间客房,还开了个饭店,一年纯收入能有30-40万元。
一定程度上,这得益于2013-2014年间《爸爸去哪了》第一季、《智取威虎山》等影视作品在此取景拍摄的传播效应。同时,2014年4月,双峰林场全面禁止了商业性采伐,大海林局举全局之力发展雪乡冰雪旅游——用林业局自己的话来说,此后“雪乡游客人数呈几何式增长”。数据显示,从2016年11月6日到2017年1月19日,雪乡就接待游客27.7万余人次,同比增长52%。
“这几年,雪乡的客流量一直在增加,尤其到了《爸爸去哪儿》第一季结束后,大街上天天到处都是人。”李婷说,因为人太多,她出门基本都是在别人家房顶上走。
《爸爸去哪儿》第一季
涌入的不仅是外来的游客,也有商人,许多本地居民开始撤出。“雪乡这几年真的很少有本地人经营了。”李婷原来的家所在的胡同有十户人家,大部分房子都租卖给了外地老板做生意。“夏天时在雪乡的本地人大概连30个都没有,冬天如果自己经营的会回去。”
李婷家今年没开业经营,而是选择以5万一年价格将房子出租。她对此解释说,自己经营很操心,除非自己家有稳定的客源或者跟旅游团合作,“本地人不想经营主要是没客源,旺季游客是很多,但还是以旅游团为主,旅游团不愿跟小旅店合作。”
接手者多为外地商人,有个体户,也有公司,来自周边省市甚至南方地区。多数个体户此前在镜泊湖做旅店,雪乡火起来后,旅行社开始带团来到邻近的雪乡做生意,外地商户也随之而来。
“商人唯利,雪乡自然物价超高。”李婷至今还记得几年前,有一次她家和隔壁家一起接一个40人的团,每家各20人,父母待人实在,做了满满10个大菜,结果将隔壁的20人也吸引了过来。导游后来结账时跟她母亲说:“姐,你这样谁都不赚钱。”
自雪乡火起来后,一些不良的商家与旅行社瞅准机会宰客,关于雪乡“宰客”的丑闻也相应开始爆出。仅这个冬天,房间临时加价、打车漫天要价、天价食物就已成了雪乡旅游被舆论指责的焦点。
2012年1月,东北农业大学博士杨荣荣在雪乡旅游季对雪乡旅游满意度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发现,游客主要来自为长三角、珠三角、北京等地,消费水平较高,月收入在 5000 元以上者占 65%以上。但雪乡游客以观光为主, 冰雪文化不浓, 游客总体满意度一般,对讯息服务、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公共指引标志满意度较低,对雪乡收费价格的满意度最低。
这两年,随着雪乡用地面积紧张,越来越多的旅店在景区外开业,但外来租户也越来越少,很多雪乡人则干脆卖掉房子,搬离了祖祖辈辈居住的地方。“雪乡真的很小,已经没地房盖,四面都是山,我家后面的菜园子都让别人盖房子了。有个集团叫万嘉戴斯,他在当地买了很多房子。”李婷说。
附近林场的居民也搬得差不多了。“林场没有学校,没有工作机会,就跟大部分农村一样,就算双峰林场没有变成雪乡,大家也都会渐渐搬出去的。”李婷说,雪乡岁数大点的居民基本都去镇上生活,年级小的借着趁着上学也会逐渐走出去。目前仍住在雪乡的一部分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另一部分则是家里养了禽畜,走不开。
她家的房子至今没有卖出去,母亲告诉她:“你要在外面混不下去、想回家,房子给你留着还能自己接着做生意。”
但李婷,已经有两年多没回去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