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易研究会

足球期刊預測總合集

金融知识收集-----搬运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970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25-3-31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BLUEHOT_LX:
货币乘数概念是否很重要?
答案是,很重要,贼重要!!!

第一部分重点:
首先,货币乘数概念是指货币供应量除以基础货币的比值。而货币供应量中,除了M0之外,其主要构成就是银行各项存款。
因此,货币乘数是银行出现后才有的概念。
基础货币中,除了M0之外,基本上就都是银行的准备金。

这个时候,我们发现可以把货币供应量M2-M0,然后除以基础货币-M0。
即分子分母同时都减去M0。
就会在逻辑上得到一个比值,即银行各项存款/准备金。它的倒数就是准备金率。
即名义上,货币乘数=M2/Mb(基础货币)
实际上,货币乘数=(M2-M0)/(Mb-M0)

除非M0等于0,否则实际上的货币乘数总是大于名义上的货币乘数的。且货币乘数总会是大于等于1的。

那么银行各项存款与准备金的比值为什么总会大于等于1呢?
因为银行信贷可以派生增加各项存款。(这是一种间接融资的模式,银行是作为中间机构而不是中介机构而存在的。)

那么货币乘数越大,基于一定的利率因素下,则意味着银行的贷存利息差异越大,收益越高,同时社会的间接融资债务规模越大,社会杠杆率越高。

好,接着另一个核心的逻辑,所有的融资(包括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都具有刺激货币流速增快并繁荣经济的作用。很简单的道理,你的储蓄并不一定会用于交易不一定会产生货币流速,但是你借来的钱一定会尽快用于经济交易并产生货币流速并迅速繁荣经济。

所以,货币乘数的逐步提高,意味着社会信贷规模越大,经济繁荣的现象与持续的通胀现象也会一路伴随。

这是货币乘数的观察因素之一,注意,这是因素之一。

这里的货币乘数,也叫M2乘数。

签到天数: 970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25-3-31 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部分重点:
在实物货币时代,银行信贷也是可以派生增加存款的,所以,实物货币叠加银行出现后的金融时代也会是有货币乘数概念的。
但是,社会的流通货币始终是实物基础货币,也就是说,这个时期,有M2乘数,且M2乘数大于1,但是却不会有M1乘数,因为M1乘数会始终等于1,即社会上的流通货币供应量M1,其最大规模会始终等于基础货币。即M1乘数等于1。

根据费雪公式MV=PQ我们可以轻易得出,影响GDP增速的是2个因素,流通货币M和货币流速V,这里影响经济增速的是银行信贷增加货币流速,从而也会导致经济繁荣提高GDP增速,但是流通货币M不发挥额外的刺激作用。

那么经济的增速就有限,或者说经济社会的资金收益率有限,不会刺激更大规模的银行信贷增加,抑制了银行信贷的增加,就等于抑制了社会的间接融资债务规模,因此,社会债务规模也会有限,不会朝着失控的方向发展。

这是M2货币乘数,M1货币乘数,叠加实物货币与银行存贷模式下的核心运行规则和逻辑。

第三部分重点:
人类历史上第1次出现了电子货币这种非实物货币形态,银行存款可以直接充当流通货币使用,因银行各项存款中的定期存款时间错配方面的逻辑与银行存款利率的变化以及社会资金收益率变化等影响,会导致社会上大量的定期存款活化为具有流通属性的活期存款,可以导致银行活期存款规模远大于银行准备金的现象出现。
于是,出现了M1乘数,M1乘数逐步远离1,可以远远大于1,在中国的货币体系中,M1乘数名义上已经大于2,因为M1参数是被低估的,实际上M1乘数已经大于3了。

继续回到前面的费雪公式MV=PQ,我们会发现,这里银行信贷与流通货币供应M1都同时叠加发生作用,可以从流通货币供应和银行信贷加快货币流速两个因素上叠加发挥作用,产生巨大的GDP增速。我国GDP增速曾经超过20%的速度发展,产生了所谓的经济发展的“奇迹”,其实就是M1乘数和M2乘数同时扩大导致的。
经济发展增速过快,就相当于产生一个持续通胀,也持续提高社会各路资金的投资收益率的作用,这就会刺激银行信贷规模继续扩大,不受制约的方式扩大,于是导致M2乘数继续大幅度提高。
这就等于在金融货币体系内部产生正反馈现象了。
这个过程,M1乘数提高,M2乘数提高,GDP发展迅速,通胀持续发展,但是背后,也等同于银行信贷规模继续大幅度扩张和提高,社会杠杆率水平继续大上升。因此,巨大的债务危机这杯毒酒就酿造而成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970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25-3-31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部分重点。
部分准备金制度与银行并不是必然会导致M2乘数上升的,具体要看银行是采用直接融资模式还是间接融资模式来运行。西方很多银行,都采用直接融资模式,部分准备金制度结合直接融资模式下的银行,银行只是作为中介机构而不是作为中间机构而存在,所以,直接融资模式下的银行,虽然有部分准备金制度,不管是法定准备金率是0,还是20%,或者50%,都没有关系,不管法定准备金率是多少,货币供应量都不派生。

但是我们这里一定要注意一点,很多西方先前是采用间接融资模式,后面在金融银行体系内产生了货币乘数效应,但是后来发现不对头了,有潜在的危害,于是逐步改变融资模式,由间接融资模式逐步改变为直接融资模式,那么这种货币体系内,仍然有货币乘数概念,但是货币乘数会逐步降低,这个货币乘数逐步降低,可能的因素有1.逐步去杠杆,2.增加基础货币增加准备金。3.逐步将间接融资改变为直接融资。因为直接融资模式下,不派生增加银行存款了,分母不增长,或者增幅减缓,但是同时基础货币供应增加,银行准备金增加,分子增长更加迅速,于是乎货币乘数是降低的。
因此,外部金融货币体系内的M2乘数降低,不代表他们就一定是去杠杆的过程在伴随发生。

第五部分重点:
前面说了,货币乘数=货币供应量M2/基础货币,或者货币乘数=银行各项存款/准备金。(我强烈认为货币乘数概念是指银行各项存款/准备金)
那么分子分母反过来,就是准备金/各项存款=准备金率=N%。
公式变形得各项存款*N%=准备金。
含义就是,银行各项存款的N%规模的资金一旦流出银行体系,那么这家银行,或者所有的银行都会被挤兑而倒闭。
很显然,准备金率N%是可以用来衡量金融银行体系整体性系统性风险的一个关键指标。因此,货币乘数也可以是这个考察指标。

前面提到了,货币乘数,M2乘数越大,意味着社会间接融资规模越大,叠加M1乘数,就会刺激M2乘数大到离谱,大到没边的地步,而且有M1乘数上升的帮助,这个发展过程会极其迅速,因为金融体系内产生了正反馈现象。也就等于社会酿造成了一杯极端巨大的债务危机毒酒,体量大且毒性强。
而债务通缩逻辑是存在的,因为社会的支出=收入-储蓄(储蓄可以是负值)+信用-债务本息的到期偿付。
一旦债务本息到期偿付到达临界点,超过社会经济发展的承受能力,那么社会买方的支出就必然减少,买方羸弱,就导致卖方无法获得足够的收入维持资金链和资金收益,于是,债务违约增加,债务危机爆发。资金收益率降低,大量卖方出现主动去杠杆或者被动去杠杆,资产价格下跌,通缩迹象。

只要债务危机爆发,大量资金就会离开债务危机爆发的国家,从而出现前面说的大量各项存款外流,尤其是购汇外流,同时挤兑商业银行的人民币流动性与央行的外汇流动性。
中国最高领导和国家央行反复提起的要防范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并非空穴来风吓唬人的。

以上逻辑应该逐步推演得没有差错和纰漏,这个时候,谁敢告诉你们,货币乘数概念不重要?谁敢告诉你们准备金率参数不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