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上有汝 发表于 2025-3-31 16:33

金融知识收集-----搬运

BLUEHOT_LX:
货币乘数概念是否很重要?
答案是,很重要,贼重要!!!

第一部分重点:
首先,货币乘数概念是指货币供应量除以基础货币的比值。而货币供应量中,除了M0之外,其主要构成就是银行各项存款。
因此,货币乘数是银行出现后才有的概念。
基础货币中,除了M0之外,基本上就都是银行的准备金。

这个时候,我们发现可以把货币供应量M2-M0,然后除以基础货币-M0。
即分子分母同时都减去M0。
就会在逻辑上得到一个比值,即银行各项存款/准备金。它的倒数就是准备金率。
即名义上,货币乘数=M2/Mb(基础货币)
实际上,货币乘数=(M2-M0)/(Mb-M0)

除非M0等于0,否则实际上的货币乘数总是大于名义上的货币乘数的。且货币乘数总会是大于等于1的。

那么银行各项存款与准备金的比值为什么总会大于等于1呢?
因为银行信贷可以派生增加各项存款。(这是一种间接融资的模式,银行是作为中间机构而不是中介机构而存在的。)

那么货币乘数越大,基于一定的利率因素下,则意味着银行的贷存利息差异越大,收益越高,同时社会的间接融资债务规模越大,社会杠杆率越高。

好,接着另一个核心的逻辑,所有的融资(包括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都具有刺激货币流速增快并繁荣经济的作用。很简单的道理,你的储蓄并不一定会用于交易不一定会产生货币流速,但是你借来的钱一定会尽快用于经济交易并产生货币流速并迅速繁荣经济。

所以,货币乘数的逐步提高,意味着社会信贷规模越大,经济繁荣的现象与持续的通胀现象也会一路伴随。

这是货币乘数的观察因素之一,注意,这是因素之一。

这里的货币乘数,也叫M2乘数。

一路上有汝 发表于 2025-3-31 16:34

第二部分重点:
在实物货币时代,银行信贷也是可以派生增加存款的,所以,实物货币叠加银行出现后的金融时代也会是有货币乘数概念的。
但是,社会的流通货币始终是实物基础货币,也就是说,这个时期,有M2乘数,且M2乘数大于1,但是却不会有M1乘数,因为M1乘数会始终等于1,即社会上的流通货币供应量M1,其最大规模会始终等于基础货币。即M1乘数等于1。

根据费雪公式MV=PQ我们可以轻易得出,影响GDP增速的是2个因素,流通货币M和货币流速V,这里影响经济增速的是银行信贷增加货币流速,从而也会导致经济繁荣提高GDP增速,但是流通货币M不发挥额外的刺激作用。

那么经济的增速就有限,或者说经济社会的资金收益率有限,不会刺激更大规模的银行信贷增加,抑制了银行信贷的增加,就等于抑制了社会的间接融资债务规模,因此,社会债务规模也会有限,不会朝着失控的方向发展。

这是M2货币乘数,M1货币乘数,叠加实物货币与银行存贷模式下的核心运行规则和逻辑。

第三部分重点:
人类历史上第1次出现了电子货币这种非实物货币形态,银行存款可以直接充当流通货币使用,因银行各项存款中的定期存款时间错配方面的逻辑与银行存款利率的变化以及社会资金收益率变化等影响,会导致社会上大量的定期存款活化为具有流通属性的活期存款,可以导致银行活期存款规模远大于银行准备金的现象出现。
于是,出现了M1乘数,M1乘数逐步远离1,可以远远大于1,在中国的货币体系中,M1乘数名义上已经大于2,因为M1参数是被低估的,实际上M1乘数已经大于3了。

继续回到前面的费雪公式MV=PQ,我们会发现,这里银行信贷与流通货币供应M1都同时叠加发生作用,可以从流通货币供应和银行信贷加快货币流速两个因素上叠加发挥作用,产生巨大的GDP增速。我国GDP增速曾经超过20%的速度发展,产生了所谓的经济发展的“奇迹”,其实就是M1乘数和M2乘数同时扩大导致的。
经济发展增速过快,就相当于产生一个持续通胀,也持续提高社会各路资金的投资收益率的作用,这就会刺激银行信贷规模继续扩大,不受制约的方式扩大,于是导致M2乘数继续大幅度提高。
这就等于在金融货币体系内部产生正反馈现象了。
这个过程,M1乘数提高,M2乘数提高,GDP发展迅速,通胀持续发展,但是背后,也等同于银行信贷规模继续大幅度扩张和提高,社会杠杆率水平继续大上升。因此,巨大的债务危机这杯毒酒就酿造而成了。

一路上有汝 发表于 2025-3-31 16:35


第四部分重点。
部分准备金制度与银行并不是必然会导致M2乘数上升的,具体要看银行是采用直接融资模式还是间接融资模式来运行。西方很多银行,都采用直接融资模式,部分准备金制度结合直接融资模式下的银行,银行只是作为中介机构而不是作为中间机构而存在,所以,直接融资模式下的银行,虽然有部分准备金制度,不管是法定准备金率是0,还是20%,或者50%,都没有关系,不管法定准备金率是多少,货币供应量都不派生。

但是我们这里一定要注意一点,很多西方先前是采用间接融资模式,后面在金融银行体系内产生了货币乘数效应,但是后来发现不对头了,有潜在的危害,于是逐步改变融资模式,由间接融资模式逐步改变为直接融资模式,那么这种货币体系内,仍然有货币乘数概念,但是货币乘数会逐步降低,这个货币乘数逐步降低,可能的因素有1.逐步去杠杆,2.增加基础货币增加准备金。3.逐步将间接融资改变为直接融资。因为直接融资模式下,不派生增加银行存款了,分母不增长,或者增幅减缓,但是同时基础货币供应增加,银行准备金增加,分子增长更加迅速,于是乎货币乘数是降低的。
因此,外部金融货币体系内的M2乘数降低,不代表他们就一定是去杠杆的过程在伴随发生。

第五部分重点:
前面说了,货币乘数=货币供应量M2/基础货币,或者货币乘数=银行各项存款/准备金。(我强烈认为货币乘数概念是指银行各项存款/准备金)
那么分子分母反过来,就是准备金/各项存款=准备金率=N%。
公式变形得各项存款*N%=准备金。
含义就是,银行各项存款的N%规模的资金一旦流出银行体系,那么这家银行,或者所有的银行都会被挤兑而倒闭。
很显然,准备金率N%是可以用来衡量金融银行体系整体性系统性风险的一个关键指标。因此,货币乘数也可以是这个考察指标。

前面提到了,货币乘数,M2乘数越大,意味着社会间接融资规模越大,叠加M1乘数,就会刺激M2乘数大到离谱,大到没边的地步,而且有M1乘数上升的帮助,这个发展过程会极其迅速,因为金融体系内产生了正反馈现象。也就等于社会酿造成了一杯极端巨大的债务危机毒酒,体量大且毒性强。
而债务通缩逻辑是存在的,因为社会的支出=收入-储蓄(储蓄可以是负值)+信用-债务本息的到期偿付。
一旦债务本息到期偿付到达临界点,超过社会经济发展的承受能力,那么社会买方的支出就必然减少,买方羸弱,就导致卖方无法获得足够的收入维持资金链和资金收益,于是,债务违约增加,债务危机爆发。资金收益率降低,大量卖方出现主动去杠杆或者被动去杠杆,资产价格下跌,通缩迹象。

只要债务危机爆发,大量资金就会离开债务危机爆发的国家,从而出现前面说的大量各项存款外流,尤其是购汇外流,同时挤兑商业银行的人民币流动性与央行的外汇流动性。
中国最高领导和国家央行反复提起的要防范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并非空穴来风吓唬人的。

以上逻辑应该逐步推演得没有差错和纰漏,这个时候,谁敢告诉你们,货币乘数概念不重要?谁敢告诉你们准备金率参数不重要???

一路上有汝 发表于 2025-4-2 21:51

1.谈消费就是谈买方因素,而买方因素是与金融货币联系更密切的一个因素,而金融货币体系只关联两个参数,即货币和信用,而信用即债务,有着存量债务因素和增量债务因素的区别。
影响宏观经济的冷暖,其实是由社会总体的生话消费水平的高低来决定的,最终也即经济交易中的买方来决定的,而买方又要分为生产者买方和消费者买方。生产者买方影响的物价指数叫PPI,消费者买方影响的物价指数叫CPI。
买方不管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是受宏观经济第1公式的影响和制约:(买方的)支出=收入-储蓄+信用-到期债务本息。
当前中国社会存量债务超400万亿,而年増量债务超30万亿。但中国基础货币规模还不到40万亿。

2.降准,降息,是内在矛盾的金融现象。
因为降准是稳健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等同于国外的QE现象,会刺激通胀从而导致加息现象。
而我们却反而连续上十年走在了降息通道中。
那么为何中国这种在传统底层逻辑上是矛盾的现象能在社会上长期共存上十年呢?
而这个问题,我不但推演预测到了,本人歪逻辑第1条就是QE无法刺激通胀。而且连续用10年时间来反复不断地解释这种现象的成因和发展趋势!
这也是我反复强调过的,演绎法思维模式是高于归纳法思维模式的一种体验和验证!


3.要看懂中国的金融货币体系,理解系统性的金融危机即使很严重了,但仍没有显性爆发金融危机,仍可以在时间上继续拖延危机的爆发时间足够久,就必须要看懂分时复用思想在中国这种金融货币体系中的客观存在,或者神仙级别一样的存在。
我那个锅盖和厨师的举例,30厨师使用10锅盖,就是分时复用啊。只要30个厨师同时使用锅盖就出问题而导致锅盖紧张,或者10个厨师擅自带走10个锅盖也会出问题而导致锅盖紧张。
而只要是分时复用思想引入,厨师不同时使用而是分时间片分别使用锅盖,就能出现1个锅盖可以应对10个厨师的分时使用,如果时间片足够短,那么1个锅盖就能应对给100个厨师使用甚至更多。理解这一点再去理解在金融货币体系内部的分时复用现象,就能看懂2万亿超额准备金分时复用进行交易结算/清算就能产生100万亿的流通货币交易效果。

看懂了这个核心的客观金融现象,就能体会到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即使较严重了,很严重了,也能继续拖延而不爆发显性的危机,但它有唯一的命门,且这个命门的控制权掌握在外部的敌对金融势力手中....(既然采用了分时复用思想,那么就不会出现30个厨师同时使用10个锅盖的现象,那么唯一的命门就在其中的10个厨师带走10个锅盖,从而出现锅盖紧张的现象,用在金融银行系统内,就叫流动性紧张现象,这个词是不是就更熟悉更常见了呢?)

4.在我的分析视野中,金融市场不创造财富而只转移财富。且满足零和原则,但这个零和原则有点点特殊,与每一次交易(包含金融交易)时满足的零和原则有点点不同,需要结合时间抽象出一个更宏观的模型后才能看清这一点。

而债务危机导致的金融危机爆发前,金融市场(金融资产价格)会首先崩溃,因为这是流动性最好的,且最容易套现的一类资产。

1929年美国股市崩溃后导致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给后续全球社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而这一轮长周期见顶阶段,其底层逻辑在我视野中也是一样。
所以在我眼里,美国股市崩溃是一个必然的现象。
而现在美股似乎有崩溃的迹象,但是打开趋势图,目前谈崩溃似乎还有点为时过早。在我眼里的金融市场崩溃,应该(这里不确定)是那种突然急转直下,短期且幅度较大迅速的下跌,才叫崩溃,也许我极端了,也许那种幅度不太大,但是也频繁反复下跌形成明显的下行趋势或许也叫崩溃。

现在很多人思维中是反阴谋论的,这个词突然被人的思维极大的排斥我是十分不理解的。因为换个词战略,或者谋略,我相信这两个词大家都不会反对,而阴谋,就是需要保密的战略和谋略,为啥加个保密限定词,大家就都极度反感了呢?谁心里没有一些不可对外人言的需要保密的东西存在呢?

我就换个简单的逻辑来说吧,假如全球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爆发,各类资产价格大幅度下跌,对谁有利???
肯定是对那些手中握着极大规模的现金(包括现金存款)的金融资本有利吧,那么一个简单的道理,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掌握在那些手中有很多钱的人手中,还是掌握在那些背上被着很多债的人所左右呢???

美股的运行趋势,确实需要加点心思留意并关注。
最后说一句,1929年美国股灾和大萧条,但是最后经济受伤最严重的好像是德国(网络上的分析结论),然后逐步演变发展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

有些客观事物,底层逻辑的运行逻辑和规则是高度类似的,需要抽象和宏观思维去看到他,并小心应对。

一路上有汝 发表于 2025-4-2 21:52

今天就再谈谈我视野中的阴谋论。透过现象看本质,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看清大趋势!

首先,阴谋就是需要保密的战略和谋略(谋划),对于国家地区或者大型机构来说,则可以用战略和谋略一词,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只能使用谋划一词。
因为这种需要保密的战略和谋略(阴谋)具有保密的特征,所以,阴谋很难证明,也很难证伪。
但是阴谋行为根据归纳总结,很大情况下都会与小概率事件或现象会联系在一起的。
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推理预测小概率事件或者现象的可能性,从而能发现(侧面证明)某些阴谋是可能存在的,然后继续推演其发展与演变方向,也能就从侧面勾勒出阴谋的全貌,并提前有所筹谋和应对,这是一种趋吉避凶的思考和分析以及推理和推演!

我以前推理并提出过一个建议,未应对危机,需要增加政府存款。但是我国政府没有这么做,但是美国政府却这么做了,而且是巨大幅度地增加了TGA账户中的资金,由以前的历史高点4000亿美元突增到1.8万亿美元规模。然后再逐步释放并用于某些战略用途(保密的战略叫阴谋)。

那么我的推理分析认为,美国金融战的目标或手段之一是坑掉中国持有的美债,并从中获得巨大的利益。

接着我们搞清楚,美债是带有利息的美元,到期支付本金和利息(也有分期付息到期还本的美债,但这里只讨论那种到期支付本金和利息的美债,至于到底是那种性质的美债,我们可以从美债收益率上看出来)。
美债可以同时被美联储持有,也可以被社会公众和机构持有,更加也可以被全球海外国家或机构持有。但只有被美联储持有美债,才会导致美联储扩表。而美国财政部从美联储赎回美债会导致美联储缩表。

而美债,也可以在二级市场上交易,如果社会买入美债力量过强,就会导致美债价格上涨,收益率下跌,反之如果社会抛售美债力量过强,则也会导致美债价格下跌,收益率上涨。
换句通俗的话来说,假如某人某结构持有美债,假如自己发生流动性危机,必须要抛售美债套现,那么他就无法等到美债到期还息付本的机会了,就只能低价在二级市场上抛售美债而导致投资损失。

而中国持有超过1万亿美元的美债。那么美国的金融战略,是不是能从金融的手段上,让中国导致投资的美债出现巨大的投资损失呢?或者说从中国投资的美债上狠狠咬下一块肉呢?1万亿美元的美债假如亏损10%,就是1000亿美元,假如5000亿美元的美债投资亏损10%,就是500亿美元。

于是,我们结合多种客观事实和多角度的各种信息,就可以发现如下推理的阴谋论是符合逻辑的。

美国在疫情后,通过购买美债的方式大扩表,而美国财政部加大发行国债,而扩表的资金则去了美国的政府存款TGA账户,同时,区间内美债收益率大上涨,价格较大幅度下跌,同时结合中国此刻在区间内不断抛售美债,而美国财政部回笼了资金之后,用于赎回被美联储持有的美国国债,于是导致美联储持有的美债减少,同时美联储缩表。

也就是说,多种小概率事件和现象同时叠加出现,联储扩表,联储持有美债增加,美国财政部TGA账户资金增加,然后美债收益率提高,美债价格降低,中国持续抛售美债。然后美国财政部TGA账户资金接盘了中国抛售的美债,TGA账户资金减少,中国持有美债规模减少。这一步的目的就实现了美国政府提前赎回了中国抛售的即将到期的美债,然后继续发行新的美债用于保持美债总规模的基本稳定(别人就无法从宏观数据上解读出来),这就减轻了美国政府到期对美债还本付息的压力,同时也导致中国投资的美债遭受了损失,而中国这个损失的获利者将是美国政府。

以上结合图片数据的推理我认为是符合逻辑的。但是唯一有一点需要验证并确认,那就是国债是否可以提前赎回并注销,如果这一条不成立,那么还有更复杂一点的推理,那就要引入某个大财团,而这些大财团的资金目前是困在中国市场上的,资金无法流出(中国美元流动性紧张),如实中国抛售美债补充流动性之后,然后用于美国大财团资金的流出,然后这些财团从美国财政部手中继续接走中国抛售的美债,然后美国财政部回笼资金用于赎回美联储的美债并导致美联储缩表。

以上推理粗狂简单,不一定符合客观真实,但是如果要验证真真是美国一场大阴谋,则可以需要密切关注一个趋势,那就是美债收益率将继续走高,美债价格继续下跌,中国继续抛售美债,资本继续流出中国,这个大趋势如果能成立或称为客观事实,那么这就是一场美国针对中国的金融战阴谋。

观点极端,谨慎对待。

一路上有汝 发表于 2025-4-2 21:54

今天碰到了一个我之前没有解释过的金融现象。
我反复强调,现在降准和降息是内在矛盾的金融现象。
那么我们打开过去25年的准备金率运行趋势图,就会发现之前的运行趋势是提准和加息。
那么之前中国金融系统内提准和加息是否也是一种矛盾现象呢?
答案:并不是!
下面详细解释。
2000年前,中国电子货币及其交易支付系统并没有大规模兴起,社会交易显著还是通过现金钞票来进行。

在中国电子货币及其交易支付系统迅猛发展之后,叠加房地产的消费者信贷的释放,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造就了所谓的宏观经济发展的“奇迹”,社会通胀也同步发展,从而引发了加息,且同时叠加了央行也频繁提准的现象。

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也正是因为电子货币及其交易支付系统的飞速发展叠加消费者信贷的大规模释放刺激生产信贷也同步快速增长,资金获利能力迅速提高,大量外资涌入中国并结合强制结汇制度以外汇占款的方式大规模扩充人民币的基础货币规模。
但是同时,商业银行执行了75%的存贷比限制,换句话说,是类似执行了25%的准备金率制度(包括法准率和超准率),抑制银行信贷的最大规模实际上是由存贷比来限制而不是央行准备金率来限制,而那个时候较低的央行法定准备金率限制是为了给商业银行留下充足的现金储备应对社会的现金钞票需求的。
但是叠加外资涌入外汇占款增加,央行基础货币增加以及银行超额准备金增加,且又要叠加电子货币的兴起社会对现金的需求减少。如果这个时候不提准,要么央行就需要大量印刷人民币现金钞票释放到商业银行中,而社会对现金的需求在降低(同等经济当量下),或者增加电子货币形态的超额准备金存款,我们知道央行清算系统只需要很低的超额准备金存款通过分时复用思想就能应对极大规模的电子交易结算/清算用途。
因此这个背景下,央行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的频繁提准过程。
但是只要提准没有超过25%,就不会对商业银行释放信贷造成抑制作用,因为商业银行此刻执行的是75%的存贷比限制。

后续:2012年4月,强制结售汇制度取消,2015年10月,存贷比限制(贷存比)取消。

一路上有汝 发表于 2025-4-2 22:10

客观世界分为3层,我们的思维也分为3层,人类处在客观世界的第2层,因此我们需要多根据第2层里的客观事物来分析和推理并验证,而不要受掌握第3层微观研究科技的资本和媒体所引导,例如有效成分,基因变异都是第3层的事物,不掌握微观科技连观察的机会都没有,而疗效,物种外观特征和运动都是第2层世界的事物。
@BLUEHOT_LX
这个世界有3个世界。
1是宏观世界,10的5次方以上的世界,宇宙是代表。
2是我们这个世界。我们能看得到摸得着能感受到的世界。
3是微观世界,10的-5次方以下的世界。而病毒,疫苗,基因,分子结构等等都是微观世界里的东西。他们的话语权掌握在微观科技的资本手中,且微观世界中的东西不受控。但凡有点逻辑思考能力,就不会盲听盲信被科技资本掌握的传媒力量给我们灌输的认知,都要首先理性质疑并另辟蹊径去验证一下。所以,3年疫情初期社会人类对新冠疫苗的态度,就可以用来检验我们的思维模式是否科学,思考方法是否正确。本人当时的态度是,本人不反疫苗,但是反新冠病毒疫苗。但是本人仍脱离不了被社会裹挟,直到21年9月才开始打疫苗,因为各种不方便各种约束各种电话烦透了!

我们会发现,宏观世界不太容易影响到人类世界,例如太阳风暴,宇宙黑洞等等认知,因为他们比较难以影响到人类社会,所以掌握这些宏观宇宙科技的资本很难对人类社会收割。

但是微观世界则不同了,人体的活动是由庞大且复杂的微观世界组成的,那么全社会,就一定要小心那些掌握微观世界研究科技的资本,因为资本是嗜血的,他们可以利用微观科技优势来左右话语权,控制并引导人类的认知,并能从中获取利益甚至高额嗜血获利。
而人类对抗这些微观科技资本的唯一方法和手段就是逻辑思维能力,独立自主的逻辑思考能力。

还是用最牛XXXXX的客观事实来举例。
3年疫情期间,国家级的研究团队和国家顶级的研究实验室用数种中成药做体外杀新冠病毒实验,并得出了实验结论。这些都是行业领域的顶级专家,使用的是顶级实验室,采用的微观研究科技都是最先进的水平,采用的都是不容质疑的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得出科学的结论。
这一切似乎无懈可击,但是根据底层逻辑,中医和中药,都不认识病毒和细菌,没有有效成分和化合的概念,因为疾病病体和病症这些都是人类第2层世界领域的东西,而不牵涉到第3层微观世界领域的东西。所以所有的中药和中成药并不是通过杀死病毒或细菌来治疗疾病的。因此,用这种底层逻辑来分析,就可以轻易发现这些掌握了微观科技的势力背后,他们是真的真的会干出一些引导和左右社会认知的无耻之事来,他们是真的会忽悠人的。

重点,请一定一定要养成基于第一性原理(底层逻辑)的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

重要推演结论:中债危机的爆发只会唯一由资本规模化外流引发的金融危机所引爆。
我们现在要做好的并不是防范化解系统性的金融风险,而是要筹谋应对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我的分析推演认为危机无法化解也无法防范而是必然会爆发,所以必须要提前做好筹谋应对降低和减弱危害性和破坏性。
那么如何提前筹谋应对了。我之前给出过个人的看法和建议。
1.发行特别国债置换大部分外汇储备,成立民间外汇交易市场。
这样做有两大好处:
A:资本规模化购汇外流不会影响央行的基础货币也就不会影响银行的流动性了。
B:资本规模化外流之下人民币汇率较大幅度贬值,国家财政部将从中获得收益!
备注:发行特别国债只用于置换外汇储备,央行不得利用这个手段较大规模扩表。

2.放任银行破产,放任汇率贬值。
理解这一点极端应对很难的。
我就换一个角度解释,银行里的存款谁最多?有能力将大把的人民币存款转换为美元等外汇流出的势力会是谁?理解了这一点,那么就知道这样的应对,遵循的是化解M2提款权危机的有效手段就是杀伤M2提款权原则,银行破产杀伤的是权贵阶层的利益,杀伤的是金融资本的利益。
汇率贬值也是杀伤的海外敌对金融势力的利益,而国家财政部会因此受益。
最后就是要做好存款保险制度,保护中低端群体的经济活动不受到过大的冲击。

观点极端,表达出来仅为了锻炼自己的思考分析和推理能力,期待用时间来检验。
因为事情的发展,有主动和被动的差异,如果不主动做,如果被动这么做了,也算我的分析和推演正确。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金融知识收集-----搬运